小的时候,只要雨水多的年头,小沟小壑里都涨满了水,我跟小伙伴们最爱做的事是下水摸鱼,最后抓到的鱼不是很大,且大多都是“食之无味弃之可惜”的鲢鱼,中午拿回家煮上一锅鲢鱼汤,一口气喝两碗。那时村里还有个退休老师,种的一手好瓜果,他家的葡萄闻名乡里,我们几个调皮,偶尔也会去果园偷几把葡萄解解馋,甭提多好吃。
后来我回忆为什么那时的东西都那么好吃?显然是因为那些食物都非常的鲜。那么到底什么样的食物才算是鲜的呢?我一直在思索这个问题,而在我思索的过程中,生鲜电商已经悄然上线了,且规模非常大,如今除了专业生鲜商城,主流电商都有生鲜这个版块。
我们今天不拿数据说话,都知道数据是硬道理,道理也跑不出一个理字,所以接下来就说说生鲜电商的理。
一般而言,任何一个事做大了,就会有些人拿出专业的学识来往上生搬硬套,然后有些人成了专家,有些人成了大拿,其所做的这个事也就会有个生动的名字,所以,生鲜电商来了。无非也就是原来在农贸市场摆摊卖些果蔬鱼肉,然后变成在网上买,后来做大了,成了一个平台,自己不去批发,变成商贩们供货,身份变了一下,形象就大挪移了。
本是个换汤不换药的事儿,但是专家们和评论家们都加入了,生鲜电商就开始变的前所未有的复杂。生鲜就是新鲜,做生鲜,首先是应该想到的是如何做到“鲜”,但是现在大家都在想如何“保鲜”,所以操作的思维就被引导进如何建立冷链物流这个误区。估计再笨的人也能想到要保持新鲜非当地当季当时生产莫属,再新鲜的水果通过保鲜运输到异地也会打折扣,这样来分析的话,生鲜似乎是个伪命题。
当然我们无需抠专业的字眼,非要找个营养师或者农林专家什么的来鉴定食品的保鲜度,可是异地生鲜怎么能做到鲜呢?做当时当地的生鲜产品最容易做到鲜,就如某些大饭店的采购,当天买的食品当天食用,不用冷冻也不用加保鲜膜,这样可以达到食物的最大新鲜度。这样问题就又来了,异地食品的问题怎么解决?那没有办法,异地食品经过覆膜及冷冻等处理,到了客户手里已经不再算是生鲜了。
上面这个说法看似有道理但非常荒谬,现在的生鲜电商都是通过冷链保鲜来解决这个问题的,很多人网购来的生鲜食品,都感觉不错,是因为他们吃上了以前吃不上的异地食品,虽然质量上有些差强人意。因此,对于这些消费者而言,在异地食品这个问题上,矛盾点不是鲜与不鲜,而是在于能不能方便、快捷的吃上想吃的食品,至于物流占用的时间以及新鲜程度,已经相对变得次要了,这也是生鲜电商短期内得以迅速发展的原因之一。
这同样也是生鲜电商的一个短板,生鲜电商越来越多,竞争越发激烈,差异化也会是必然,拼服务的情况同样会在这一领域上演,在今后很长的一段时间里,生鲜电商们都会通过日益更新的服务来弥补这个不足。
就以上分析而论,生鲜电商至少应该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地方的O2O,在各地建立平台,挖掘当地生鲜市场产业链上游资源,提供买家与买家之间的中间商服务,可以通过移动互联网、电视购物、车载媒体、地方商城等多种形式实现;二是异地B2C或者C2C,主要解决异地生鲜购买问题,不断优化物流链成本以及保鲜,使网购生鲜食品的人更加信赖其食品。
事实上,生鲜电商要做产业链哪一段的问题非常值得研究。
只做下游的意义不是很大,这是做一个网站搞一些推广优化一下服务就能解决的问题;倘若中下游兼做,除了做商城之外,还要做某些产品的二次加工,在深加工的流程上提高产品质量与形象,这对生鲜电商以后的发展非常有必要;理想的生鲜电商是统筹整个产业链,从上游就开始优化,对产品及品牌的的质量拿捏、形象定位、品牌建设以及资源垄断都能做到己身独有,这样竞争力会非常的强。如果丁磊养的猪能够上市,完全可以走全链的路线,可惜到现在还没看到“丁磊猪”是什么样的,倒是刘强东的米先上市了,只是价格贵的离谱。
生鲜这个主题靠近农业,做生鲜的电商人应该多到农村去看看,比较下农副产品产业链与一般产品产业链的区别,估计就会有新的想法了。譬如,做水果电商的就找几个果园,看看水果都是怎么销售的,都要经过哪几个平台,如果你在中间能整合这些资源,对于水果电商这是第一手资源,解决了生鲜产品上架的货源问;同时在果园更有很多主题可以做做文章,如施肥用的肥料是不是有机的,喷药的问题如何对待,水果采摘能否与电商挂钩等等,如果能解决这些问题,对生鲜电商今后的发展是非常有利的。
可以说,农、林、牧、副、渔这几个领域样样都与生鲜电商有关,在这些方面能有所作为的话,就可以为生鲜电商提供可持续发展之路,同时也能让农村人民的收入及生活质量提高档次,这也贴合了当前农村创业这一有争议的话题,农村创业最先应该从电商做起,不知大家是否认同我的愚见。
延伸阅读:
【版权声明】行行出状元平台欢迎各方(自)媒体、机构转载、引用我们原创内容,但要严格注明来源:;同时,我们倡导尊重与保护知识产权,如发现本站内容存在版权问题,烦请提供版权疑问、身份证明、版权证明、联系方式等发邮件至service@hhczy.com,我们将及时沟通与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