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ARA是无可争议的“快时尚”的鼻祖。自2006年进入中国内地以来,其扩张速度也大有突飞猛进之感。截止目前,ZARA在中国内地门店已经高达400多家,其中北京、上海两大一线城市已超过40家之多,短短六年时间,ZARA已经进入了内地53个城市,覆盖了21个省份、4大直辖市。其在中国内地的扩张之路进入城市之多,范围之广,大有让其他品牌商汗颜的大家风范。
ZARA的快时尚模式很早便吸引到了知名派友、阿芙精油CEO雕爷的注意,甚至,在他目前正在做的餐厅“雕爷牛腩”的运营上,对ZARA模式也多有借鉴。
“假设女装可以划分星级的话,将市场上所有女装划分为一星级到五星级。一星级是地摊货,五星级是国际一线大牌。你会发现,诸如香奈尔、纪梵希等一线大牌所对应的卖场、设计师、面料、生产以及价格都是五星级的,而与之相反,地摊货对应的价值链每个环节都是一星的。在市场充分的竞争后,一星级和五星级品牌都在自己的价值链体系按部就班,一星级品牌想卖五星级的价格或者五星级的品牌想对接一星级的成本都是不可能的。”雕爷分析认为,ZARA的高明之处正在于:围绕着“服装风格时尚变化”这条用户的核心诉求重构了价值链:让用户在顶级卖场中用二、三星级的价格购买了时尚标准接近五星级的产品。
雕爷认为,ZARA用做大量的减法的方式,来重构其价值链,精准地锁定自己的用户群:即那些追求时尚和卖场体验,但对价格又相对敏感的人群。比如剪掉明星代言、广告投放以及单品生产量,重点体现其产品在品质方面的风格,在面料做工上再减去一些成本。但是,在ZARA的运营模式中,也并非全然是减法,在卖场档次的投入上,ZARA一直不惜重金,选址上和国际一线大牌看齐,而且往往其卖场都是该商场里面面积最大的那家,这对用户造成的心理暗示是不言而喻的,初次进入接触ZARA的消费者,很快就在消费心理上将ZARA和其他同一商场的大品牌放在同一水平线上。这也是ZARA的高明之处之一。
自2006年正式进入中国市场以来,已然是包围了中国绝大多数的一二线大城市。如今,随着中国三四线城市消费力的崛起,三四线城市的消费者也逐渐地建立起了自己的时尚消费观,很多三四线城市也纷纷建起了属于自己的大卖场,吸引来了更多的国际大品牌,ZARA也敏锐地嗅到了这个商机。
在最近的报道中,ZARA中国执行总裁艾伟民表示,ZARA向中国三四线城市的扩张已经进入公司内部的议程中,他认为,目前来讲,在中国已经有超过50个城市有了ZARA的门店。对于三四线城市,其发展和消费者对时尚的追求和一线城市相同,如果当地有一个很好的选址,且消费者也有需求的话,我们会在三四线城市开设我们的门店。
从这段话中可以看出ZARA对开发新门店的两个重要考量指标:一、很好的选址;二、消费者需求。
的确,在一线城市,由于服装设计和运营方式上的差距,使得国内部分品牌在与国际品牌的竞争中,很明显地处于劣势,因此,放弃在各方面竞争已达到白热化的一线城市而转战竞争态势相对蓝海的三四线城市是一个非常不错的选择,这也是一个明智的战略转移。事实证明,很多放弃一二线城市而转入三四线城市的品牌都找到了更符合自己产品定位的消费者,同时,也是这些市场开拓者们,已经初步培养出来了三四线城市的消费者的一些时尚感觉和需求。可以说,在三四线城市,很多国内品牌已经形成了自己固定的市场和成熟的规模,如果ZARA此时闯入,这对当地的服装行业来说,也是一种“搅局”。
然而,这未必不是一件好事。对于国内品牌来说,需要正面面对来自国际品牌如ZARA之类的冲击,虽然在知名度以及运营模式上尚存在一定的差距,但是,至少有价格的优势。同时,接受优秀品牌的挑战,也是一个自我提升的好机会,需要用更好的品质和更贴心的服务来满足更多的消费者以抢夺市场。而对于ZARA来说,进入中国的三四线城市,也是一个很好的考验,这将使得这家“快时尚”巨头更为亲民,从设计上、价格上做到真正的亲民。
因此,无论如何,如果ZARA真的能走入中国的三四线城市,虽然会对目前来说已然是占得先机的国内品牌产生一定的冲击。但是,从长远来看,无论是对市场的孵化、还是对消费需求的挖掘,对于中国消费者来说,都算得上是一件利大于弊的好事。
【版权声明】行行出状元平台欢迎各方(自)媒体、机构转载、引用我们原创内容,但要严格注明来源:;同时,我们倡导尊重与保护知识产权,如发现本站内容存在版权问题,烦请提供版权疑问、身份证明、版权证明、联系方式等发邮件至service@hhczy.com,我们将及时沟通与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