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从手机普及开始,“看春晚”、“放鞭炮”、“发短信”、“吃饺子”就成广大国民除夕夜约定俗成的“四件套”。但正如2014年央视春晚上所唱的那首《群发的短信我不回》那样,近年来,发拜年短信都成为一种“负担”。但2014年春节,QQ、微信、微博等移动互联网拜年方式呈现出强劲活力,而手机短信拜年的热度也有明显降温,拜年短信的“霸主地位”也将动摇。
借此,速途研究院分析团队根据工信部发布的相关拜年数据,QQ、微信、微博等相关发布数据,并利用互联网用户进行调查,结合数据分析探寻移动互联网对传统拜年方式的改变。
(一) 拜年形式的变迁
随着社会的发展拜年的形式也变的多种多样,80年代走门串户,大年初一早早的起床,穿上新衣服,到左邻右舍给长辈们拜年;90年代电话传呼送祝福,在90年代初电话进入寻常百姓家,通过话筒就可以轻而易举的把祝福送到远隔千里、万里的亲朋好友;2000年手机短信满天飞舞,发短信拜年成了一种时尚,编短信,发短信,从大年三十到年初五,短信信箱曾几度被挤爆,手指更是因为长时间按键而打软;2010年是移动互联网崛起的年代,而移动互联网的悄然兴起也让拜年产生了逐步变化,QQ、微信与微博都成为广大网民热衷的互联网拜年方式。随着科技的发展,拜年变的越来越便捷,传递的祝福也越来越远。
虽然春晚一句“群发的信息我不回的口号”,但拜年已经成为我国传统,对于广大群众影响不大。通过近三年主流春节拜年方式的对比可以看出,2014年除夕仍有人群使用短信发送,信息量达到110.4亿条短信;人们通过QQ发送的信息量在2014年除夕达到136亿条;通过微博在除夕夜发送的信息达到1.6亿条,2014年与央视春晚联手也创出新高。
移动互联网是在2012年开始逐步兴起,随着智能手机的逐步普及化,移动互联网也开始了改变人们的生活方式,春节拜年就是一种改变生活方式的重要体现。2012年除夕期间通过互联网发送的消息量仅为98.3亿条,在2013年通过互联网发送的消息量上升到111亿条,在2014年发送量更是达到137.6亿条。QQ作为用户数量最多的即使通信软件,其在2014年除夕中消息发送量首次超过短信成为最受人亲昵的沟通方式。
2014年除夕手机QQ发送消息峰值达到3270万条/分钟;微信发送消息峰值达到1000万条/分钟;新浪微博发布消息峰值达到86.34万条/分钟。
从峰值的对比可以看出QQ的发送消息峰值超过微信与新浪微博的总和,这些都和软件的属性息息相关,QQ的属性定位充满了生活的气息,是构建家人朋友圈子的首选互联网联系方式;微信的属性定位偏向于商业化,在线支付与线下的生活服务完美结合,让用户可以更加方便与快捷的享受生活;而新浪微博的属性定位偏向于媒体,如果问现在那里的敏感与热点曝光最快,基本上十个人中有九个都会说新浪微博,微博作为新一代的互联网媒体而存在,也让人人都是媒体人的理念开始实现。
2014年除夕拜年信息对比分析可以看出腾讯QQ在除夕之夜以占比45.79%的成绩超过短信成为春节大家首选的拜年方式;短信拜年方式虽然有所降温,但在2014年除夕依然有37.17%的人选择短信进行拜年;微信在2014年春节推出抢红包其火热程度接近疯狂,也把微信推到主流拜年方式的第三位。
通过工信部发布最新发布春节放假期间移动互联网接入流量对比分析可以看出,2014年春节期间流量超过3674.6万G,相比2013年春节放假期间高出1703.1万G,增幅超过86.4%。
2013年是移动互联网发展力度最大的一年,2014年春节拜年也因为移动互联网的快速普及,让大众拜年的方式多种多样,不再局限在短信之中,有了更多的选择。
(二)拜年人群大调查
通过调查对比QQ与微信的拜年对象分布可以看出QQ拜年的对象主要集中在好友、同学、同事与亲人的群体中,而微信拜年对象主要是集中在客户的群体当中。从该现象可以看出QQ的用户属性更偏向于生活,而微信随着商业化的发展,主要应用人群更偏向于事业上的合作伙伴与客户。
通过除夕发送拜年信息调查发现,主动发送拜年短信的人群占比仍然达到49%;收到后回发拜年短信的占比达到41%;仅有10%的人不发拜年短信。可以看出春节拜年是我国一直流传的习俗,而收到后回发拜年信息更是中国拜年流传的礼仪。
从拜年信息原创情况可以看出,信息部分原创占比最高达到43%;完全复制占比也达到了36%;而全部原创内容的仅仅为21%。可见大部分人群对于拜年信息还是较为重视的,有64%的拜年信息都是有一定各自特色,当然参照一些优秀信息进行修改成为大多人的首选。
通过对除夕QQ拜年内容多样性进行调查发现,有98%的用户选择文字拜年;有69%的用户选择发表情拜年;有53%的用户使用图片拜年;还有23%的用户选择使用语音拜年;仅有12%的用户使用视频拜年。
春节送礼对于大多数人而言是一个很头疼的问题,可谓众口难调。近五年的对比来看,送礼方式也有很大的改变。2014年主流送礼选择方式中,送红包的比例高达93.5%,而2010年这一数据仅为74%。直接给红包或者送钱往往是给长辈或者小孩,这样既表心意又实用,也是目前整个社会主流的送礼方式。其次是地域特产,这一比例也高达61%。送地域特产即能反映家乡风味,也能够很大程度的表达各自心意,这也是春节送同事与领导的最佳选择。相对于烟酒产品,2014年春节与2010年相比则下降很多,2014年这一比例仅为42%,与2010年相比下降了近15%。主要原因在于目前更多的人考虑到身体健康等因素,对送烟酒的态度有所改变。
(三) 拜年人群大迁移
从速途研究院统计的数据比例来看,回老家过年方式仍为主流,占比高达66.8%。对于绝大多数中国人来说所谓过团圆年,即与父母亲人在一起才有年味儿。现如今,绝大部分的年轻人和父母分割两地,过年回老家过年则是体现年味儿的最主流方式。现居住地过年的占比为24.7%,主要原因在于过年时间短并且过年票务紧张,现居住地过年则成为继回老家过年的第二大选择。旅游度假过年的比例开始上升,主要原因在于现在人对假期的期待度高,过年时间充裕,陪家人出去游玩度假也是很好的选择。
从两性在过年方式选择来看,男性用户更爱回老家过年,比例高达58.3%。而相较于男性在哪儿过年的选择来看,女性更爱旅游度假。高达68.2%的女性用户更希望能够去旅游度假过年。在哪儿过年的选择上,男、女性的首选都有部分差异,这也与两性性别特征相关。相比较女性更爱浪漫和温馨,而男性则更重感情。但是,值得注意的是,两性在回老家过年的选择比例上依然很高,对于中国人来说,回家比什么都重要。
速途研究院对比了2010年与2014年春节出行方式的对比,经过5年的岁月变迁,在出现方式上有很多差异,但是公共汽车的出现比例仍然为第一选择。2010年公共汽车出行方式占比达到50.3%,在2014年出行方式达到了35.3%。而租车/打车占比相对于2010年则上升了6.5%,达到了25%。自驾占比也略有上升,2014年占比达到了26.4%,与2010年相比提高了近一倍。租车、自驾等上升的主要原因在于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目前消费状态的改变。
通过移动互联网拜年的人群IP变化看出,广东省在春节期间返乡群体最高,排在第一位;浙江省近几年也因为大力建设高科技产业基地吸引了大量打工者成为第二大返乡城市;北京是全国的政治与经济中心,广受全国青年学子的青睐,吸引全国的各种各样的人才聚集,排在春节返乡城市的第三位是情理之中的。
通过移动互联网拜年的人群IP变化发现,全国中有五大省市在春节期间出国人数最多,分别是北京、上海、广州、江苏与辽宁,而江苏成为出国人数最多的省市。广州省是改革开放最早的地方;上海是我国老牌经济中心;北京更是新中国成立后的政治经济中心;而江苏与浙江都是90年代后大力发展高科技与生产制造业的新型经济中心的代表,从五大省市的发展可以看出我国经济发展进程的缩影。经济的高速发展也让该地区的人平时加班较多,而春节的长假成为难得休息的机会,出国游更成为该群体在假期休息的首要选择。
随着社会的进步与发展,拜年的方式也逐步开始千变万化,但永远改变不了的是我国炎黄儿女对于亲情的珍惜。拜年方式从早期的走门串户,到现在的视频语音,其都洋溢着满满的真诚与祝福。移动互联网的发展让这个世界不再有距离,拜年方式也随之改变,让人与人的距离不断地缩短,中间的隔膜逐步消失。
【版权声明】行行出状元平台欢迎各方(自)媒体、机构转载、引用我们原创内容,但要严格注明来源:;同时,我们倡导尊重与保护知识产权,如发现本站内容存在版权问题,烦请提供版权疑问、身份证明、版权证明、联系方式等发邮件至service@hhczy.com,我们将及时沟通与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