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截止2014年4月,支付宝App月度日均覆盖人数高达5625万人,而所有银行手机银行App月度日均用户覆盖人数之和仅有2304万人。并且除了2013年6月和2014年4月外,其余支付宝月度日均覆盖人数增速均高于手机银行整体。
自2011年起,手机银行成为各大银行发展电子银行业务的的战略重心,但是手机银行庞大的产业链严重拖累了业务的发展进程,从最开始的标准之争,到硬件平台之争,再到现在手机银行与微信银行微妙的博弈关系,作为银行迎接移动互联大潮时杀手级的产品,其前路略显艰辛。
手机银行与第三方移动支付
2013年在移动金融领域最耀眼的明星并不是手机银行而是第三方移动支付,如果说2013年之前,金融公司谈移动金融只是喊喊口号而已的话,那么2013年第三方移动支付8倍的交易规模增速则彻底使所有金融企业意识到,如果放弃了移动金融那么自己将成为自己的掘墓人。
根据艾瑞自有数据监测产品mUserTracker数据显示,截止2014年4月,支付宝App月度日均覆盖人数高达5625万人,而所有银行手机银行App月度日均用户覆盖人数之和仅有2304万人。并且除了2013年6月和2014年4月外,其余支付宝月度日均覆盖人数增速均高于手机银行整体。
而从用户使用粘性上看,支付宝也占有一定优势,截止2014年4月其App人月度人均单日使用次数高达2.35次,而最高的手机银行招商银行仅为1.74次。
艾瑞分析认为,尽管第三方移动支付和手机银行二者并不完全相同,但是自从1998年网上银行首次出现后,就意味着金融行业中最普通的金融业务进入互联网时代,也意味着变革从此开始。
在互联网时代,用户代表着市场、品牌和资源,无论用户源自何处,只有拥有这种独特的资源,才能够支撑业务,更何况手机银行和第三方移动支付这种业务高度重合高度相关的行业。
更重要的是,当金融行业进入互联网时代,意味着原有商业模式的彻底颠覆。无论从用户属性,用户行为和用户使用数据等任何一个方面上看,电子手段对于这些信息的掌握和分析都远优于传统手段。
而在其他因素处于相同水平上时(如:产品质量、技术水平、行业经验等),能够具有绝对竞争优势的因素就只剩下用户规模。
而且,从业务构成上看,手机银行用户和第三方移动支付在最常使用的前三项业务中,高度重合,所以无论金融机构对于二者的定义如何,在用户眼中手机银行和第三方移动支付是具备高度可替代关系的金融产品。
基于这种共识,虽然第三方移动支付与手机银行属性不完全相同,但其所处市场地位和社会认知非常近似。而近几年第三方移动支付以其优秀的用户体验、亲用户性和发达的金融创新几乎领导了移动金融。在这种环境下,手机银行在未来发展过程中,依然面临较大的风险。
在成就背后面临的三点风险
2013年,中国手机银行交易规模高达12.7万亿,同期第三方移动支付交易规模仅有1.2万亿。
在手机银行面临如此巨大挑战的环境下,依然能够取得巨大成就,这里无疑凝结了无数银行从业人员的汗水和艰辛。但是艾瑞分析认为,未来手机银行依旧面临巨大阻力。
首先,核心功能不突出。
这既是手机银行自身的问题,也是移动金融行业发展的问题。
如前文所述,手机银行用户和第三方移动支付用户在最常使用的功能上极为相似,这一方面因为第三方移动支付是移动金融的领导者,因此手机银行所处地位比较被动,只能跟随第三方移动支付的脚步采取防御性的发展战略。
另一方面也因为现有环境下,移动金融还无法脱离网购和支付等初级的商业应用场景,这就导致许多手机银行可以完成的功能(如预约取款,预约排号)等对用户没有足够的吸引力;而移动贷款、高级理财等功能受制于监管、银行体系庞大等客观原因,推动起来困难重重,使整个手机银行在功能上略显贫瘠,核心价值没有凸显出来。
其次,移动购物入口难以获得。
在这样的背景下就导致一个更严重的问题,既手机银行网络购物难获入口。
艾瑞统计数据显示,2013年移动网购市场份额中,淘宝、京东几乎垄断了整个市场,这两家电商都已有自己的支付公司,在未来发展过程中势必会对集团内企业有所偏重,导致手机银行难以渗透。
在微信购物开放后,看起来是手机银行向移动网购渗透的新市场,但目前除了中国银行北京分行自有的微商城可直连中国银行手机银行外,其余商城均使用微信支付作为支付手段。
而且微信作为财付通与支付宝在移动支付领域竞争的最大武器,其在移动金融领域的开放程度也并不乐观。
最后,微信银行强服务性或替代手机银行。
随着以微信银行在微信平台内的广泛传播,微信银行和手机银行的微妙竞争关系,也会削弱手机银行的功能。
因为微信银行侧重于服务,在微信成为移动用户生活必需品的环境下,使用微信银行进行查询管理,就相当于切断了手机银行的另一大发展方向,使手机银行回归成以资金业务为主的转账工具,与第三方移动支付陷入同质化竞争。
那么随着微信支付功能的逐渐丰富,转账、还款、购买理财产品、移动网购等均可以通过微信银行实现,当用户使用粘性形成以后,很难再用回手机银行,这样微信银行也会对手机银行产生极大的替代性。
综上所述,目前移动商业生态环境,导致手机银行功能相对单一,如果无法有效突围,那么手机银行面临的风险依然十分严重。
电子银行未来致胜的关键:突出特色强化体验
未来银行在智能银行,移动金融领域的研发必须要遵循以下两个原则:
一方面,找到新的市场定位。
第三方移动支付之所以能够获得如此多用户的青睐,是因为支付比银行更接近用户,在所有金融业务中,支付的使用频率最高,使用门槛最低。
而银行则不同,未来在手机银行的业务功能发展过程中,银行应该多发挥资产配置作用,多发挥金融平台的优势,对所有通过银行平台代销的金融产品进行整合。
通过手机银行掌握用户资产,并根据用户资产配置,利用丰富的理财规划经验对用户资产进行科学的规划,以此发挥手机银行的特色,一旦让用户形成“理财规划找手机银行”或者某些金融服务只能通过手机银行完成的理念,手机银行即可摆脱被动地位。
另一方面,智能技术帮助提升用户体验。
对于人工的依赖是银行决策者无法摆脱的桎梏,反应在产品端的表现就是不能充分依靠智能算法,帮助普通用户完成资产配置和提出理财建议。
人工建议能够发挥最大效用是基于私人银行客户和高级理财等优质大客户对银行高度信任,提供自身资产资料的详实程度很高。但是互联网时代,由于资源有限,银行无法为所有用户提供同样优质的服务,而且绝大多数用户对自己的资产情况并不完全掌握。
但是数字技术的能达到的效果完全不同,并且通过一次用户资料的输入,数字技术可以轻易掌握该用户在同一金融机构甚至多个金融机构的资产总和。
在知晓这些数据的基础上,可推算出未来任意时点该用户的资产规模,利用对现有理财产品进行可能的配置,便可帮助用户完成可能的理财目标。这样既可以辅助大客户进行资产规划,也可以使银行客户服务渗透到普通的用户中去,加之操作简便,使用门槛极低,对于银行产品的用户体验是极大的提升。
综上所述,手机银行的爆发已经宣告银行已经进入了移动金融领域的大门,手机银行的未来在哪里?在扑朔迷离的未来中,随着思路的转变,姿态的转变,以数据为基础的产品研发,业务开展才是引领电子银行未来的金钥匙。
【版权声明】行行出状元平台欢迎各方(自)媒体、机构转载、引用我们原创内容,但要严格注明来源:;同时,我们倡导尊重与保护知识产权,如发现本站内容存在版权问题,烦请提供版权疑问、身份证明、版权证明、联系方式等发邮件至service@hhczy.com,我们将及时沟通与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