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的”双11“似乎是格外热闹。阿里和京东已经吵到工商局门口,其它电商也都绕着法儿和阿里一起跟进”双十一“的狂欢。如果把社会形容成一个有机体,其原本日常的吃喝拉撒基本上是一个恒值:每个月,每周,每天的消费应该基本平稳。但是现在我们非要为了11.11这一天的痛快,让消费者将几周、几个月、甚至1年的消费需求都集攒在一天进行释放。这非常像是在人为的追求便秘以取得那种通畅淋漓的快感。这样真的好吗?
社会整体的商业运作是有自己的节凑的。每周能销售多少,需要每周生产多少?原材料采购的备库应该是多少?还需要采购多少?这些在理论上都应该是一个平滑稳定的值才好。因为无论是原材料采购、库存、物流以及生产都需要安排合适的设备和人力才是最优化的生产模式,也是最低成本的生产方式。 而现在一个双11,因为追求将所有的销售都在这一天集中释放,是平常的几倍甚至十几倍。这种库存的备货和提前生产以及采购等对企业供应链造成的运作干扰是多大的成本损失有人计算过吗?而这种成本的增加最终会转移给谁?不用想都知道:最终还是消费者、全社会买单。
所以还是那句话: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不过是朝三暮四,暮四朝三而已。无论是哪种,生产商品的原材料成本、生产成本、物流转移操作这些都是固定不变的。而最有可能变动的是营销成本,双11相当于是创建了一个集体营销节日。对于企业在营销上而言只需要搭上这趟车就行。而搭车的关键条件是商品需要进行大幅度的折扣让利。5折那根本就不是个事!营销成本能占日常销售的价格的5成吗?显然是不可能,所以要么商家就只能提价然后再5折,形成虚假折扣。要么就只能打掉牙齿和血吞了,还需要笑眯眯对顾客说:亲,五折哦!
也许,部分消费者真的能在这一天享受比平时更低的折扣价。但是在这种折扣享受完毕以后,往后的消费呢?商家是不是需要从商品的价格中再把这部分亏损给找回来? 当然单从一个消费者个体而言,这种找回的成本未必发生在具体的某个人身上,但是这确确实实的增加了社会的总成本。迟早会发生在具体的某些消费者身上,通过经济的传导,最终还是社会大众承担整体商业运作成本的增加。
一个最为明显的案例就是快递物流。其实按照正常的业务量,目前2015年中国平均每天发生的电商包裹量是五六千万左右。快递物流公司的能力准备也基本上就只这样,但是为了应对双11,快递物流公司们必须放大他们的业务能力准备。就是为了双11的促销,必须准备更多的业务能力。即使他们按照正常业务的一倍去准备,但是仅2014的双11这一天,仅天猫就产生了2.7亿票包裹,这是2014年平常流量的6到9倍。这种冗余的社会成本最终应该由谁来买单呢?掰着脚趾都能想清楚这事了。
那么阿里的双11的贡献到底在哪儿呢?我个人认为双11最大的贡献是向传统的实体企业证明了电子商务是一种非常好的销售模式。证明了电子商务对于商业零售体系的威力和其颠覆传统零售模式的趋势。在2009、2010、2011、2012年的时候,双11的销售额不到100亿,对整个企业的供应链体系冲击还是非常小的时候,这种扰动所产生成本和对于模式的证明是值得。但是当已经达到几百亿的体量的时候,这种规模对企业供应链的干扰影响是非常之大的。既然证明的目的已经达到了,那么双11继续存在的价值又是什么呢? 证明马云先生的光环吗?在几百个摄像头的关注之下,看着数字的跳动?1000亿又能如何?这除了是一场娱乐和个人秀之外,能给整个社会商业体系带来什么样的良性的互动和发展呢?我想如前所述,增加的只是对整个社会供应链体系的扰动,增加只是社会商业交易成本而已!是时候该对双11说再见了,是时候该把这个原本是“单身狗”自嘲、自娱自乐的节日还给他们了,而不是让一群“败家娘们儿”进行着迷式的狂欢。
【版权声明】行行出状元平台欢迎各方(自)媒体、机构转载、引用我们原创内容,但要严格注明来源:;同时,我们倡导尊重与保护知识产权,如发现本站内容存在版权问题,烦请提供版权疑问、身份证明、版权证明、联系方式等发邮件至service@hhczy.com,我们将及时沟通与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