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美国街头
你经常可以看到这样
留着大胡子的汽车
许多人可能以为
司机在动小脑筋
把车子打扮成萌萌哒的大叔形象
来骗些小姑娘的喜爱
然而
这个大胡子代表着Lyft
一个始终伴随着Uber美国
最头疼的竞争对手
而最近
Lyft又打算融资10亿美元
新一轮的烧钱大战似乎一触即发
这让Uber CEO
特拉维斯·卡兰尼克
又头疼又兴奋呢
近日,Lyft公司呈递特拉华州的一份文件显示,该公司拟展开最高10亿美元的F轮融资,该公司计划以每股26.79美元的价格向投资者出售3730万股优先股,这将令该公司市值提高至57.5亿美元。
Lyft是Uber美国的主要竞争对手,Lyft CEO Logan Green也在上月表示,公司年化毛营收预计为10亿美元,同时Lyft也和滴滴出行、Grab Taxi和Ola结成了全球联盟,共同抗衡Uber。
Lyft的大胡子文化
Lyft有着许多有趣的企业文化,为了营造轻松自然的感觉,Lyft是非常鼓励乘客坐在副驾驶上和司机聊天的,早期的Lyft乘客和司机也会有好玩的碰拳礼。
而Lyft的粉红色大胡子,也是Lyft鼓励乘客和司机交流沟通以及有趣的乘车体验的标志。粉红色大胡子最早是一个独立艺术家Ethan Eyler的个人项目,后来Lyft的创始人觉得这个胡子可以让乘客和司机都笑起来,非常有益于提升乘客体验,就开始在Lyft的各种活动上派发,后来演化成Lyft的标志,并邀请Ethan Eyler加入公司。
事实上粉红色大胡子非常有亲和力,一方面在街头非常醒目,另一方面也深受很多用户的喜爱。
大胡子变成小胡子了
随着Lyft的发展和用户的增加, 逐渐升级自己的品牌形象,将著名的粉红胡子改成了更正式、试用范围更广的“glowstache”。就是他们CEO手里举着的这玩意儿,粉色的塑料小胡子,司机可以将它放置在挡风玻璃内侧。
Lyft和Uber有什么不同?
Lyft主打的是温和和信任的企业文化,
而Uber则是强悍、强执行力文化。
公司文化往往深受创始团队性格影响,深深的根植于公司的运营和公司策略中。虽然Airbnb和Uber是风头正劲的独角兽的代名词,但是两者从公司文化上截然不同。而Lyft和Airbnb的风格更加接近。
Lyft和Airbnb都通过各种方式来建立和用户的信任,都非常注重培养房东/司机的社群文化,让出行者感受到朋友般的信赖和家的温暖。
Airbnb经常召开房东大会,而且从各个细节注重引导和培养房东,而Lyft也发力培养司机社群,非常重视司机的福利和归属感。更多细节大家可以看下后文的Lyft星巴克策略。另一方面Airbnb和Lyft的背后的投资者也高度重合,双方也展开了良好合作,例如Airbnb的员工目前都使用Lyft for work出行。
对内而言,Lyft虽然开始了高速扩展,但是一直非常注重培养保留的公司文化,Lyft内部注重员工幸福感,鼓励员工做自己(be yourself),提倡快速试错( create fearlessly),快速推进(make it happen)和帮助他人(uplift others)。Lyft内部有公司文化委员会,通过各种实际行动促进和落实这些价值观的传播,每个员工都有自己实际的感受。
Lyft的星巴克策略
星巴克公司成功的核心秘诀之一就是以心对待员工(treat employees well, treat employees as partners)。星巴克把员工特别是咖啡师当成合作伙伴,有非常完善的员工福利和激励制度,并希望由热诚员工传递出愉悦的气氛和优雅咖啡文化。客人在星巴克享受的不仅是咖啡,而是一种全情参与活动的体验文化。
而Lyft内部也希望复制星巴克战略,借此来提升乘客体验。一方面Lyft收取的佣金比竞争对手低,同时鼓励乘客给司机小费,来增加司机的收入。Lyft还有优秀司机奖励计划,符合要求的司机返还一半甚至所有的佣金。比如目前执行的奖励计划是,如果司机在每周开车时间超过50小时返还所有的佣金, 超过30小时返还一半的佣金。Lyft甚至提供加油租车等一些措施来方便司机。
Lyft 鼓励你成为司机和乘客做朋友,装扮自己的车,在工作中多收获快乐,然后不要让你的乘客朋友有愉悦的体验。Lyft 鼓励司机做自己(be yourself),帮助他人(uplift others)。Lyft 因为这种文化,他们的用户和司机似乎更忠诚。
Uber强悍的企业文化
而从媒体报导来看,Uber是一家善于进攻的公司,表现为很有执行力。
譬如,Uber想出了各种鬼点子,试图挖走Lyft的司机。
在卡车上贴出了这样的广告:“剃掉你的大胡子吧”
在社交网络上,勾引Lyft司机改做Uber司机:
“还在开Lyft?如果你试着开下Uber X,你可以直接拿走500美元!唯一要做的就是完成一次载客。另外,你能在6月30日获得每小时45美元的保证收入。”
虽然Uber在中国经常悲情营销,营造被腾讯欺负的悲情形象,但是在美国,他们是一个非常强硬的存在。硅谷大佬Paypal Mafia领袖彼得·泰尔(Peter Theil)曾有言论:“Uber is the most ethically challenged company in Silicon Valley.”(Uber是硅谷最不道德的公司)。但Uber CEO辟谣说,Uber不是一个邪恶的公司(uber isn't evil, just scarppy),他也在自己的生日派对上说,“我不是一个混蛋”。
然而这一切都无法掩盖Uber是一家执行力超强,能快速推进,营销能力强,并深受投资者喜欢的公司。
Lyft靠什么和Uber竞争?
问题来了,即使Lyft再强调内部文化,但司机真的关心吗? 乘客真的关心吗? 也许有些人关心,也许有些并不关心!
然并卵!迅速获得更多司机和用户最好的方式是:
短期来看这是最好的方式,给乘客更多的优惠券,给司机更多的奖励,市场份额就会提升更快,这个事实,已经在不同的市场得到了验证。
长期来看,品牌和差异化和将市场玩家区分开。Lyft融资的目的,也在于烧更多的钱,做美国市场第一。
最后,给喜欢深究的朋友们八一八:
为什么Uber疯狂融资?为什么Uber急于国际化?为什么Lyft过去一直不国际化?为什么滴滴和快的走向合并?
打车行业那些事:
除了喜欢搞大(缺)新(心)闻(眼)的媒体,大部分人都清楚目前Uber、Lyft、滴滴出行等公司的主营业务是打车(ride hailing,包括出租车、专车等等),而不是打飞机,打公交或者送外卖。目前这些公司切入物流行业基本是为了抬升估值或者给投资者画大饼。
打车行业是一个网络效应低,转换成本低,在充分竞争情况下利润(margin)不高的伪高科技行业。网络效应低的原因是司机和乘客往往地域性很强,每开拓一个新城市都面临冷启动问题,需要重新砸钱,获取用户和司机来培育市场;转换成本低对应着用户忠诚度不是那么高。
在充分市场竞争下,很难有公司能够完全垄断,而打车行业利润不高的原因也在于此,市场的参与者总是通过竞争把利润降低到双方的底线。
伪高科技指的是构建打车平台的技术门槛并不高,而真正的难点是获取用户,特别是司机。这些因素共同决定了打车行业的本质是重资本,伪高科技,重运维,竞争容易白热化,而打车行业的最大好处是在于这是个高速增长的市场。
从数据上看,各大打车公司用户留存并没有显著区别(易观智库报告显示2015年国内专车月用户留存都在60%左右)。在高速增长的市场上,打车行业获取用户也往往没有技术含量,基本就是赤裸裸的砸钱获取新用户,变着花样来做推广送钱给用户和司机。
虽然打车平台有平台效应和品牌效应,但在开拓新市场上,网络效应低和转换成本低共同决定了每次开辟新城市都需要投入大量的财力和人力来拓荒。虽然开拓新城市后的早期用户都是免费打车,而且还需要现金补贴司机,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只要付费打车用户的留存和增长到一定数量,司机补贴自然会下降甚至取消,一个城市的扭亏为盈或者收支平衡也就可达到。
而这也解释了为什么打车公司喜欢疯狂融资,快速扩张到各大城市,因为越早占有市场,用户获取成本越低,用户增加也更快,收支平衡也就更容易达到。以上也是打车行业核心的商业模式。
在重资本的情况下,能获得巨额融资来支持疯狂扩展往往在早期市场占有有利的位置。这可以解释为什么Uber持续的近乎丧心病狂的融资,而这也能解释了为什么Lyft一度放弃国际化策略,是因为当时没!有!钱!
打车行业的高速增长,也将其和传统出租车行业区分开,一个城市的出租车市场容量往往有限,但打车却是一个增量市场。而目前打车行业的共乘(ride shareing, 比如Lyft Line和Uber Pool)等形式,有效的降低了出行成本,又由于其方便性,所以用户增加迅速,市场供给不断在增加。
由于打车行业的高速增长,打车市场的市场容量往往能容纳多家公司,而且如果不是政策上的原因,一个选手在某个市场(城市)站稳了脚跟,只要有足够的资金支持,往往不会因为竞争对手的存在而被打垮或者消灭。
就如同虽然滴滴快在国内占有率有八九成,Uber依然能够切入某些城市,并且通过价格战获取用户,并持续开拓其他城市。同样也解释了为什么Uber虽然在印度市场份额不高,却持续的砸钱开拓市场。
从这些角度,也解释了在市场有势均力敌的选手情况下,双方如果都能成功融资,靠烧钱打败对手基本是不太可能的,补贴大战不可持续,而扩大市场份额最有效的方式就只能是合并了,在资本的牵手下,滴滴和快的的合并也就是很自然的事儿了。
【版权声明】行行出状元平台欢迎各方(自)媒体、机构转载、引用我们原创内容,但要严格注明来源:;同时,我们倡导尊重与保护知识产权,如发现本站内容存在版权问题,烦请提供版权疑问、身份证明、版权证明、联系方式等发邮件至service@hhczy.com,我们将及时沟通与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