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微信公众号打开率逐渐走低之际,一些经常生产爆款文章的内容账号非但没有受到波及,反而发展得越来越好,几千字文章里的一个植入广告开价10万起成了常态,这恐怕是靠码字挣钱的最好时代了!博客时代的那些千万流量博主看了这些不知作何感想。
一个个犀利干脆、直击要害的标题成了传播这些热文的首要前提,这才有了咪蒙《致贱人》《致low逼》等一系列奇特的“毒蛇+鸡汤”式文章的大红大紫。看统计微信的阅读报告可知目前“心灵鸡汤”类文章已经是继娱乐内容之外的第二大受欢迎类型文章了。【从“致贱人”说起,网红咪蒙为什么火?】
周边有朋友气不过这类文章在微信朋友圈里的流行,认为这类文章的流行是我们粗鄙文化现状的反映。
我倒不这样看待,微信是一个几乎覆盖全部移动互联网人群的社交阵地,在这个阵地上反映出来的整体审美品位和文化趣味的平庸,甚至糟糕,再自然不过。
当技术让阅读和传播变得越来越容易时,容易让不少自恃博学睿智之人产生“今不如昔“的错觉,这类的看法喜欢谩骂下面这集中比较有代表性的文章:
1、看朋友圈里都是什么类型的文章在流行啊,充满了“老公出轨,她却比从前快乐“”太单纯!真以为男人不在乎这个“等支持传统落后观念的烂文章,庸俗到无以复加。
2、这篇《看纸牌屋,读懂美国》的文章只是在普及常识啊,凭什么获得这么高的点击和转发率,那谁谁谁的更富专业性的文章明显好于它百倍啊。
3、新闻出来了,就这么一篇靠攒背景出来的文章真是投机取巧,轻轻松松就10万+的点击率。
4、“有生之年,你不得不看的XXX”(书单、片单的万能标题)里介绍的这些书和电影真是巨烂啊,都怀疑是打广告了。
以上所说的这几类都是在公众号上容易获得超高点击率的文章,人们在批判这些内容的同时,常常不自觉怀念起纸质书年代里人们的阅读品位,甚至还怀念论坛时代、博客时代:那时候产生的文章也比现在质量好很多啊。
伍迪艾伦在电影《午夜巴黎》中点出了很多人心中固有的“黄金时代”情结,持这种情结的人认为上一个时代或历史上的某个时代要比现在身处的时代更有魅力,他们也更愿意生活在那个年代。
其实那些对微信爆款文章持极端反感态度并顺带怀念博客时代或纸书时代的人,就是这种类型人中的代表。
当我们一谈及整体的阅读品味时,如果理性正视过于的现状,就会发现那个时候根本比现在没多少进步。《读者》《知音》《故事会》才是拥有最大覆盖人群的杂志,好吗《读者》在网络时代到来前曾一度高达五百万的发行量,而同一时代严肃大报的发行量最多也就一百多万——这样的数据正暗合了现在鸡汤类娱乐类公号和时政类文化类公号不同的粉丝规模。
传统媒体的阅读渠道不是平台式的,我们读手中的一本杂志,意味着这本杂志中的所有文字虽然内容相异,但文章之间整体气质是相投的,而现在的平台式阅读则不会再带来这样的阅读整体感,你关注的许多公众号代表了你不同的兴趣,当你连续阅读不同账号的文章时,无法再产生阅读纸质杂志时的那种整体感,你必须学会跳跃性的接受不同门类的信息。
这也就在客观环境下给公号维护者带来一种竞争关系,而讨好或迎合用户人群的大多数本不就是搞内容运营的人的题中之义吗?上文提及的那四类文章就是微信平台爆款文章的几个重要类型。
如果你仔细观察,会发现其中甚至有的文章的阅读用户群是极度对立的,但这没关系,你不可能——谁都不可能,讨好所有人。
自从有了爆款文章的概念后,网络上同时出现了写爆款文章的各种长篇方法论,原创类公号们看了这种带有投机性质的文字后是否进步了?不好说。但这些文章给出的招数看起来都是百年前那套群体心理学的路数,难有新创见,人类虽然在物质上越来越文明,但在观念层面其实没有取得多少实质性进步。
勒庞说,人一到群体中,智商就严重降低,为了获得认同,个体愿意抛弃是非,用智商去换取那份让人备感安全的归属感。这种归属感正是一些爆款文章得以流行的群众基础。
抓住正确的时机,发出偏激的言论,迎合最不擅于独立思考的大多数无知人群,你就离爆款不远了。
至于那些真正经典,能引人思考,涤荡心扉的有思想的、独立表达的长文深文,还是尽量少在微信上阅读吧。
【版权声明】行行出状元平台欢迎各方(自)媒体、机构转载、引用我们原创内容,但要严格注明来源:;同时,我们倡导尊重与保护知识产权,如发现本站内容存在版权问题,烦请提供版权疑问、身份证明、版权证明、联系方式等发邮件至service@hhczy.com,我们将及时沟通与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