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科技不断发展的今天,人脸与指纹识别技术正在不断地应用到各个领域中,这两种近几年兴起的新的验证方式,比传统的输入密码要快得多,而且还显得高大上,有面子。但是任何科技的创新都伴随着一定的安全隐患,这两种验证方式同其他支付方式一样,存在着一定的安全隐患。
前段时间有个这样的新闻:有人睡觉的时候被人拿着手机盗刷了一万多块钱。虽然说是因为他那款手机的人脸识别技术比较差,人在闭着眼睛的时候也能识别。但是,这种人脸技术比较差的手机在售卖的时候也不会有提示的标签吧,那么我们消费者又要如何去辨别呢?所以这种隐患依然存在,类似事件可能还会发生。
在今年2月份,中国就发生了一起广受争议的隐私安全事件——一家专注安防领域的人工智能企业被曝发生大规模数据泄露事件,超过250万人的数据可被获取,有680万条数据疑似泄露,包括身份证信息、人脸识别图像及图像拍摄地点等。据悉,该企业主要研发“人脸识别技术”,与不少部门机构都有人工智能的安防合作。
而对于指纹识别,安全隐患貌似更大。人脸识别需要睁着眼睛才可识别,但是指纹识别只要有指纹就可识别,所以问题来了,当你睡着时,你的指纹随时都有可能被他人用来解锁你的手机,同时你在接触过的物品上所留下的指纹也会被有心人士加以利用。如果以上情况真的发生,那么将对你个人的财产或人身安全造成一定的伤害。
人脸与指纹识别使用起来比密码要简便的多,但是人脸与指纹属于个人生物信息,都是唯一的,一旦你设置完之后,就无法更改。而你的这些信息一旦被采集上传,那你基本上没什么密码可言。而输入密码的方式虽然会比较繁琐,但是使用它的好处是,一旦你发现自己的密码泄露或不安全了,那你就可以及时的修改,避免发生被盗刷的情况。
“人脸识别的便捷性与安全性不可兼得。”在电子科技大学信息与通信工程学院副教授曾辽原看来,不管什么技术总有其特有的使用场景,人脸识别技术应该作为核实身份的辅助手段,而不是唯一的、关键的手段,特別是在安全性要求高的领域,更不能作为单一的识别手段。
“在个人生物信息被滥用环节中,我国立法大部分都是空白的,或是缺乏一些可操作性的条款。”北京师范大学法学院教授、亚太网络法律研究中心主任研究员刘德良告诉记者,他正在起草一个专家建议稿,重点关注个人生物信息滥用的防治问题,即可以把个人信息分为几种类型,需要将那些滥用的个人信息厘清,针对每一个滥用的种类,分别从民事立法如侵权责任法,以及行政、刑事立法对它进行规制。他指出,“我们未来的立法,如果不从这个方面去努力,仍然试图按照传统的思路去保密、防止泄露,那么我们的问题永远得不到真正的解决。”
个人信息被不当收集、滥用、泄露而导致公民权益受到侵害的事件时有发生。对用户而言,若在使用人脸识别产品的过程中发生信息泄露,可以采取合法的方式进行维权。同时,消费者应该提高自身的警惕性,不要过度依赖于便捷的支付方式,减少被盗刷的风险。
【版权声明】行行出状元平台欢迎各方(自)媒体、机构转载、引用我们原创内容,但要严格注明来源:;同时,我们倡导尊重与保护知识产权,如发现本站内容存在版权问题,烦请提供版权疑问、身份证明、版权证明、联系方式等发邮件至service@hhczy.com,我们将及时沟通与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