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筹”就像是社会上的一场场“爱心接力”,传递的是“善意”,交接的是“诚信”。原本,在朋友圈看到那些遭遇不幸、亟需帮助的个人或是家庭,很多人愿意慷慨解囊,施以援手。然而近期,关于水滴筹的负面新闻层出不穷,这让大众开始重新审视网络众筹平台的真实性。
11月底,有媒体报道称,水滴筹的地推人员以医院为驻地,“扫楼”式引导患者筹款,却不审核患者病情、财产状况等信息。一时间,以水滴筹为代表的网络大病筹款平台,到底是“公益”还是“生意”,是否在消费人们的善意,也成为舆论关注焦点。
随后,11月30日,水滴筹官方微博迅速宣布,自即刻起,线下服务团队全面暂停服务,整顿彻查类似违规行为,组织重新学习,再次加强平台纪律培训和提升服务规范,培训通过后方可重新提供服务。
12月2日,水滴筹方面又表示,报道中提及的“提成”实为公司自有资金支付给线下服务团队的酬劳,并非来自用户筹款。
12月5日,水滴筹创始人沈鹏发布公开信,坦陈公司的发展节奏略快导致了宣导培训不到位等原因,部分线下服务同事出现了一些违反公司规范的事件。他同时表示,公司已经成立三大检查组,全面展开调查整治,所有服务人员包括线下服务将以虚假筹款为第一高压线。
“再管不好,我愿把水滴筹交给相关公益组织。”沈鹏在微博上道。
12月9日晚间,又有微信公众号发文称,在水滴筹为“扫楼”事件道歉的6天后,“我P的病历还能发起10万爱心捐款”,并详述了自己在水滴筹如何依靠虚假病例发起募捐的过程。
12月10日上午,水滴筹迅速予以了回应说明,称仅仅提交了基础信息而没有通过后续层层审核的筹款,既无法筹集到所需资金,也无法最终完成提现,筹款也会原路退还给赠予人。
大病众筹平台还能信任吗?
此次水滴筹事件给新兴的“互联网+公益”模式蒙上一层阴影。“互联网+公益”模式在一定程度上产生积极的社会效益,获得了社会认可。而今,互联网公益平台管理标准失位的行业漏洞再度被公之于众,“这就是我越来越少捐款的原因”“消费善良,以后会导致真正需要帮助的人筹不到钱”等网友评论的背后,是“受伤”的公众善心以及互联网筹款面临的信任危机。
社会公众对网络慈善众筹的需求是巨大的,社会公众乐于助人的博爱精神也是普遍的,这是网络慈善众筹的价值所在。但是带有公益属性的行业集聚的是全社会目光,各平台有责任共同守护这份沉甸甸的信任。对于此类平台来说,当务之急是强化自身审核标准,完善公示机制,提高筹款各个环节的透明度,以实际行动挽回公众信任。
【版权声明】行行出状元平台欢迎各方(自)媒体、机构转载、引用我们原创内容,但要严格注明来源:;同时,我们倡导尊重与保护知识产权,如发现本站内容存在版权问题,烦请提供版权疑问、身份证明、版权证明、联系方式等发邮件至service@hhczy.com,我们将及时沟通与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