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是扑热息痛出口大国,在国际市场上享有举足轻重的地位,随着国内经济建设的不断发展,我国扑热息痛的出口绝对值不断增加,国际市场份额不断扩大,但利润几乎被挤压殆尽的状况没有得到改善。
扑热息痛是全球最主要的常用解热镇痛药物,由于长期服用不会引发胃粘膜损伤等副作用,扑热息痛一直牢牢占据着抗感冒药物市场的首要位置。各国均将扑热息痛作为首选解热镇痛药物或抗感冒的原料药使用。近年来,我国扑热息痛的生产和消费发展很快,已成为主要的生产国及出口国。2012年上半年,我国扑热息痛出口数量为2.82万吨,同比增长7.46%;出口金额1.08亿美元,同比增长4.04%,在全球经济衰退的大背景下,呈低位增长态势。
然而,绝对的市场份额并不等于绝对的市场话语权,与之不相匹配的是,我国产扑热息痛出口价格长期低价徘徊甚至持续走低。
新兴市场贡献大低价行情成定局
2012年上半年,扑热息痛对亚洲的出口金额为5989.22万美元,同比增长6.31%。对东盟出口金额为2474.43万美元,同比下降9.41%;对非洲出口金额为1799.50万美元,同比增长27.53%;对欧洲出口金额为2036.32万美元,同比下降9.11%,其中:对欧盟15国出口金额为1783.18万美元,同比下降9.57%,对欧盟东扩12国出口82.52万美元,同比增长27.08%;对北美洲出口金额为368.56万美元,同比下降28.57%;对大洋洲出口金额则达120.81万美元,同比增加110.6%。从以上数据不难看出,在全球经济不景气的大背景下,扑热息痛出口仍能保持低位增长。尤其值得关注的是,新兴市场已经成为扑热息痛出口靓丽的增长点。
分析上半年扑热息痛出口价格后我们发现,扑热息痛平均单价只有4.04美元/公斤,同比下降了3.19%,延续今年以来的下跌行情。受困于欧美债务危机、主要竞争对手货币贬值,国内产能过剩、成本上升等因素影响,2012年,扑热息痛出口价格下跌已成定局。
值得一提的是,我国产扑热息痛对印度出口持续增长,经营企业增多,竞争激烈。2012年上半年,扑热息痛对印度出口达1822.21万美元,同比增长8.64%,出口经营企业同比增长18.75%,而出口平均单价同比却下降了4.93%,说明该市场低价竞争局面异常严峻。
盲目扩产乱象丛生海外竞争威胁未消
扑热息痛作为疗效确切、价格低廉的临床必需药物,其刚性需求十分坚挺。但又由于扑热息痛的生产工艺简单,启动一条年产5000吨的生产线大约仅需要投资1000万元左右,因此,不断还有国内企业上马并扩产扑热息痛,目前,我国扑热息痛出口经营企业就有100多家。扩大的产能无法在国内市场消耗即倾泻入国际市场,导致企业间竞相压价,形成价格大战,低价竞销已成我国扑热息痛行业一道致命的“硬伤”,最终受损害的必将是我国扑热息痛众多的生产企业。
而从外部环境看,国内扑热息痛原料药除了要面临盲目扩产、成本上升、汇率波动及低价竞销等不利因素影响,还要面对印度的扑热息痛原料药产量大增后,对我国出口产品所构成的无形压力。
上个世纪90年代以后,印度政府将发展原料药工业作为新国策,扑热息痛作为常用药被政府列入发展计划中,其扑热息痛产量逐年增加。随即,印度大量从我国进口扑热息痛及上游原料对氨基苯酚用来生产DC级、颗粒级等高档扑热息痛原料药。由此可见,尽管印度在扑热息痛出口总量上尚与我国存在差距,但其生产的高档扑热息痛产品要比我国生产的“大路货”更容易进入发达国家市场。预计未来几年,印度的扑热息痛原料药将对我国出口同类产品构成极大的威胁,我国企业应及早做好应对准备。
结语
目前已形成的市场低价竞争局面,与我国扑热息痛出口行业现状密切相关。我国扑热息痛产业技术含量低,结构亟待调整,各企业在提高新技术水平、研发新产品无果的情况下,只有盲目扩产,低价竞销,把应得的利润拱手让给国外客商,行业始终难以摆脱扩大产能-供大于求-价格下跌的怪圈。尤其是2011年欧债危机,令我国本已陷入低迷的扑热息痛行业更是雪上加霜,经营环境越趋恶劣。
值得警惕的是,在传统市场的利润几乎被挤压殆尽的情况下,各企业又将目光转向了新兴市场,新一轮的价格厮杀重复上演。长此以往,我国扑热息痛行业的健康发展将无从谈起,产业大国的地位终将不保。
【版权声明】行行出状元平台欢迎各方(自)媒体、机构转载、引用我们原创内容,但要严格注明来源:;同时,我们倡导尊重与保护知识产权,如发现本站内容存在版权问题,烦请提供版权疑问、身份证明、版权证明、联系方式等发邮件至service@hhczy.com,我们将及时沟通与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