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3日,中储粮油脂有限公司旗下金鼎品牌正式推出首款食用调和油新品,并正式对外披露了食用调和油行业长期以来秘不示人的调和油配方。这是我国食用油企业首度委托权威机构监制并公布调和油产品配方。
一石激起千层浪。金鼎公开调和油配方的背后,是数年来并不透明的国内调和油市场。
市场乱象丛生
公开资料显示,2011年我国调和油市场消费量已经占小包装油消费总量的30%以上,终端市场上存在的调和油品种不下20余种。
根据AC尼尔森数据显示,金龙鱼、福临门等大品牌凭据多年的市场深耕,在调和油市场中稳稳占据了前两名。一个突出的现象是,这些调和油尽管都在名称上突出其最昂贵和最看重的油品,也会标注产品配料,但却看不到调和油所含各种油料的具体成分和比例。
专家表示,“导致这一现象出现的原因还是由于利益的驱使,在很大程度上是一种市场自然行为。在巨额利润的诱惑下,一些企业可能会对调和油中各原料的比例进行调节”。不仅如此,由于消费者缺乏对调和油各种油品构成比例的了解,导致长期误食,给身体营养均衡带来严重影响。
据了解,中储粮金鼎发布的此款调和油产品主要成分包括大豆油、菜籽油、花生油、玉米油、葵花子油、芝麻油、橄榄油、茶籽油八类,配方比例分别为47.50%、41.40%、6.00%、2.50%、1.00%、0.40%、0.60%、0.60%。
国标长期缺位
我国大豆油、花生油、玉米油等八大食用油产品国家标准于2004年10月正式施行,标准明确要求产品等级、生产工艺、原料产地等须在包装上标示。
然而,在调和油行业中,各种名称的调和油产品如同雨后春笋,层出不穷。分析人士表示,之所以很多油脂企业千方百计地创造出不同的调和油品种,主要源于国内油料供应不足的无奈和压榨利润惨淡的现实。中国工程院院士傅廷栋就曾指出,油料需求的刚性增长和油料或食用油脂总产量增长缓慢之间的供不应求矛盾,是我国油料产业发展中存在的核心问题。
2004年,新的国家食用油标准开始施行后,当时食用调和油市场的随意勾兑现象、标识混乱、名称繁杂等问题就已经引起有关部门注意,食用调和油的国家标准制定工作也顺势提上了国家粮食局等有关部门的议程。
2007年,中国粮油学会油脂分会第十六届学术年会上,形成了食用调和油国家标准《送审稿》;2008年,食用调和油国家标准开始向社会各界公开征求意见,意见反馈截止时间为2008年10月25日。但事实上直到今天,食用调和油国家标准也始终未见到其真面目。
界定是最大分歧
据了解,早在6年前,上述部门就曾计划推出该标准,但最后不了了之。据业内人士透露,企业阻扰是国标出台受阻的主要原因。一些企业在参与讨论该项标准出台的问题时,多从自身的利益出发,实际上在消极抵制这一标准的出台,以至于到现在也悬而未决。
据了解,在当年征求意见的过程中,对于食用调和油的命名规则,有的油脂企业提出产品名称必须符合一定的条件才能命名,例如花生大豆调和油,名称中所涉及的原料油由前到后比例递减,而且由两种油调制而成的调和油,其中的主原料比例应不少于50%。还有企业认为调和油中比例最大的原料油脂超过1/3时,可以加在调和油前成为冠名调和油,建议营养型调和油(如橄榄调和油、葵花调和油等)营养油脂超过1/3时,加在调和油前成为冠名调和油;风味型调和油(花生芝麻调和油),以调香为主的油品则另当别论。
最新的消息显示,针对这一行业现象,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和国家粮食局,将在下半年重新启动制定《食用植物调和油标准》。因此,国标将有可能规定调和油包装标签上必须标明大豆油、花生油、玉米油等油种占调和油总体含量的百分比;而且,其他成分的名称与含量也必须标出。这将使得消费者在购买调和油的时候将不再感到一头雾水。
中储粮相关负责人表示,此次公布调和油配方是出于中储粮作为央企的使命和责任的角度来考虑的,希望通过自身努力促使行业的健康发展。“当然我们会积极参与到此次国标的制定之中,努力为国标出台贡献应有的力量。但说到底这是国家主管部门的事情,我们期待国家标准能及早出台。”
对此,中国粮油学会常务副理事长、油脂分会会长王瑞元认为,这是中国食用油行业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件大事,将有效助推食用调和油配方更趋公开、透明,促进行业健康有序发展,从而有效维护消费者知情权和百姓的用油安全。
【版权声明】行行出状元平台欢迎各方(自)媒体、机构转载、引用我们原创内容,但要严格注明来源:;同时,我们倡导尊重与保护知识产权,如发现本站内容存在版权问题,烦请提供版权疑问、身份证明、版权证明、联系方式等发邮件至service@hhczy.com,我们将及时沟通与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