茯苓,别名茯菟,伏灵,云苓,松薯,松苓,为多孔科植物茯苓的干燥菌核。茯苓在我国分布很广,主产云南,贵州,福建,安徽,湖北,广东,广西,四川。湖南,浙江,江西,陕西亦有分布,野生,家种均有,以家种产量大。
茯苓具有利尿、抗菌、抗肿瘤等药理作用,常与多种药物搭配,药农纷纷扩大种植面积,用于培植茯苓的木材也随之涨价,每100斤超过30元,人工费用也在升高,由过去每人每天三,四十元涨到一百多元一天。可是,据有关数据表明,茯苓的价格直线下滑,30元左右的统白丁,到去年十一月份只卖到14.5元。
究竟是什么原因束缚了茯苓市场,让它步履蹒跚?
1、不能够正确选择栽培地。由于栽培地环境不适,造成茯苓养殖过程中出现茯苓虱,将茯苓菌核啃食殆尽。给茯苓养殖带来了不可估量的损失。
2、菌种品质难以保障。茯苓分为原种、母种以及栽培种,但是盲目追求利润最高化的养殖者在培养过程中,不注重茯苓遗传世代的筛选,采用最简陋的设备进行操作。致使茯苓的质量越来越差。
3、忽视备料环节的规范。曾有人称“茯苓备料十、冬、腊,正月只能扫尾巴”,可见备料环节相当重要,但是很多养殖者在这个环节十分随意,有时直接采取临时锯筒的方式,这大大不利于茯苓菌的生长。
4、提早为茯苓“刨妇产”。茯苓的生长期一般为12月,可是现在却被迫提前为6个月,更有甚者,提早为3个月。生长期混乱的茯苓出现质地幼嫩、松泡现象,培育出了大量的茯苓虱。
5、栽培方法、商品包装走老路子。茯苓养殖过程中多靠人工操作,设备简陋。产品包装未达标准,部分缺乏生产日期、等级、规格、保质期等基本标识。并且在运送过程中还有发生质变的现象。
【版权声明】行行出状元平台欢迎各方(自)媒体、机构转载、引用我们原创内容,但要严格注明来源:;同时,我们倡导尊重与保护知识产权,如发现本站内容存在版权问题,烦请提供版权疑问、身份证明、版权证明、联系方式等发邮件至service@hhczy.com,我们将及时沟通与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