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年伊始,继泉州市第六次千人企业家大会关于发展产业集群的利好消息之后,南安石材产业集群再传喜讯,成为全国首个国家级外贸转型升级基地。
在世界宏观经济低迷,国内经济增速放缓之时,放缓扩张的步伐,停下脚步审视自身的优劣,南安石材产业发展转型已是刻不容缓。
同时,随着石材产业的转型升级,原本以进口荒料石,加工后再出口海外的运作模式也在发生改变——曾经的石材加工基地,正日渐成为世界石材交易中心。组建营销联盟,走精品化路线,废弃石料变废为宝,石材产业的目标明确:转变提升,打造世界品牌,谱写新的石业传奇。
推进“二次创业”、发展产业集群的号角刚刚吹响,南安石材产业转型升级再添新引擎,被商务部确认为全国首个国家级外贸转型升级基地。
在深受海外市场萎靡,人民币升值,及劳动力、原材料成本上涨的多重夹击之时,此利好消息无疑将促进石材企业加快转型升级,走出逆境。
“点石成金”背后的冷分析
产品结构偏低端
“不再只追求量的增长,外贸结构调整上更要有质的飞越。” 南安水头石材产业成为国家级外贸转型升级基地,商务部对此释放出明晰的目标——推动外贸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培育自主品牌,拓展营销渠道,延伸产业链。
“国家希望通过建立外贸转型升级示范基地,提高中国制造的形象,优化产品结构,推动外贸由大变强。”英良石材董事长刘良告诉记者,“水头的石材出口一直占据全国半壁江山,但外贸结构单一,产品偏低端。成为外贸转型升级示范基地后,这个问题必然会被开诚布公地探讨,企业的诉求也将得到迅速回应。”
“占据全国石材出口量60%以上,覆盖日本、韩国、欧美和东南亚等国家和地区。”如此骄人的“战绩”,不仅让水头人引以为豪,更让世人为之惊叹。然而,近年来,受全球经济低迷的影响,世界石材市场形势并不乐观,石材出口企业的经营压力增大。
此外,受人民币汇率不稳定,原材料、劳动力等生产成本大幅上涨因素推波助澜,石材企业面临着更大的国际贸易风险。形势倒逼之下,长期深藏于外贸结构中,产品偏低端、附加值低的问题越发突出,可以说,这场关于外贸的转型升级急迫而深得人心。
泉州石业商会披露的数据显示,仅2011年,石材企业生产成本平均增长近10%,算上人民币升值因素,石材出口企业成本至少增长12%。2012年,预估也有8%左右的增幅。
受此影响,多数石材企业近年来纷纷转向主攻内销市场。仅以英良石材为例,由刚开始的出口占70%、内销占30%,到后来的内外销各占50%平分秋色,直至这两年,出口占比下滑到仅占30%。
内外贸市场可以用“冰火两重天”来形容。业内人士分析,受2008年国家4万亿拉动内需计划的推动效果逐渐显现的影响,基础性工程项目、建筑建材行业受益巨大。而国家取消或降低包括石材产品在内的150多种商品的出口退税率,更加速了企业向内销市场转型的步伐。
产能过剩凸显
然而,须臾之间,市场形势总是万千变化。去年开始,国家房地产调控之下,石材内销市场好景不在,需求增长乏力,企业叫苦连天。而专家表示,不管楼市怎么调控,石材的刚性需求依然很足,根深蒂固的产品低端化、同质化,产能过剩等问题,才是国内石材行业面临的发展瓶颈。
“这几年石材行业投资过快了,企业普遍更新或增加加工设备,房地产调控之后,供需开始失衡。” 泉州石业商会相关人士表示,“产能过剩必然导致恶性竞争,在价格上竞相压价,从而将行业水平做低。”
与此同时,石材行业尚未形成健全的运营标准,更加重了市场的无序竞争。“在一些工程投标项目中,低价恶性竞争现象更是表现得淋漓尽致。”
据介绍,石材企业的整体毛利润率几乎都在30%左右,但纯利润率只有10%左右,加上环保上的投入资金非常大,企业大都丰产不丰收。
相对泉州发展比较成熟的鞋服产业集群,石材产业的发展确切说只有10年-15年的发展期,尚属起步阶段,必然会遇到所有产业所遇到过的瓶颈。刘良表示,“我们应清醒地看到,我们的大部分石材企业的生产加工方式依然比较传统粗放,处于产业链低端,存在着 ‘快而不优,大而不强’的问题,产业转型升级已经势在必行。”
令人欣喜的是,一些企业家早已吹响探索转型的号角,主动谋变。盈磊石材创始人、福建中技金谷公司总经理陈明干就是其中之一。“以废石粉为原料,加工制成低碳集成房屋的墙体材料和填充材料。”谁曾想到,这个伟大的创想,在他手中变成了现实,而且该项目已被列为“十二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子项目,开展进一步研发和推广。
“我们要助推南安经济从‘过去卖石头’——‘现在卖建材’——‘将来卖房屋’的产业转型升级。” 陈明干的豪言壮语源自废石粉再循环利用的无限前景,“该产品70%以上的原料都是南安石材废弃物石粉。”
同样在不远处的英良石材“五号仓库”,记者还看到许多马赛克石化工艺作品,工作人员介绍,“作品所用的材料都是碎石,成本大都只有数百元,然而经过新的生命演绎,有的现在市场出价高达二十万。”
从将石粉转化成低碳集成房屋的墙体,到以碎石描绘华美瑰丽的艺术壁画,这种“点石成金”的例子不在少数。石材产业变废为宝、变害为利的清洁生产与循环经济的发展已初见端倪。
“按照这个势头,只要解决石粉、碎石回收成本偏高的问题,再过几年石材废料说不定会供不应求,想要还得花钱买。”刘良如是说。
安装设计环节成短板
注重生产和销售,石材的安装和施工环节却相当薄弱,与庞大的产业链形成鲜明的反差,成为制约泉州石材产业发展的短板,南安住建局相关负责人表示,“相比已经极为饱和的生产和销售,安装、装饰设计等延伸领域,在市场拓展空间上更为广阔,应当引起企业足够重视。”
不仅是为了产业链的延伸,于巩固已有的市场份额来说,石材企业做好安装、施工等配套环节也是极为紧迫的。英良石材副总经理刘昕告诉记者,很多时候,决定客户购买与否,并不在于价格高低、产品低劣,而是取决你能否为其提供完善的设计、安装、施工等配套服务。
据了解,石材幕墙作为石材产业链的延伸,凭借可观的利润空间,这几年发展势头迅猛,广东、江苏、浙江等大型装饰企业早于多年前就打入市场抢占先机。但是目前泉州市仅有八家企业获得一级幕墙施工资质,其中唯有三家获得甲级幕墙设计资质。
“缺少本土实力强劲的装饰设计企业,石材产业链上附加值高的装饰装潢利润严重流失。”刘昕表示,随着南安石材企业的集团化趋势不断显现,多元化发展,向配套领域延伸是必然路径。“做服务很明显要比做实体石材要轻松,资金周转快,不会有囤货压力。”
在这方面,溪石集团无疑走在了同行的前列。早在2007年下半年,溪石集团开始启动“石材装饰一体化”战略。“为客户提供石材设计、加工、安装一条龙服务,能减少客户使用石材接触的中间环节,让客户节省成本。”短短三年时间,溪石集团的装饰业务就做到数亿元,跻身福建省装饰行业前三名。
人才极为紧缺
缺乏人才,几乎是所有行业面临的症结。处在转型升级风口浪尖的石材行业,这一问题更尤为凸显。
“石材企业不缺地、也不缺资金,缺的是人。”南安石材工业协会相关负责人说,“一直以来没有一个专业的技术学院,人才培养断裂,特别是技术人才和设计人才的缺失,导致企业互相挖角现象非常严重。”
某石材企业老板告诉记者,前些日,他刚给一个在工厂干了十余年的老师傅破例涨了一倍多的工资,该师傅正是因为隔壁的企业抛出不菲的工资欲跳槽。“幸好被我发现得早,现在要找一名有十余年经验的熟练技工,跟找金子一样。”该老板乐呵呵地表示庆幸。
除此之外,设计人员也非常紧俏。随着石材产业向品牌化、精品化方向迈
【版权声明】行行出状元平台欢迎各方(自)媒体、机构转载、引用我们原创内容,但要严格注明来源:;同时,我们倡导尊重与保护知识产权,如发现本站内容存在版权问题,烦请提供版权疑问、身份证明、版权证明、联系方式等发邮件至service@hhczy.com,我们将及时沟通与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