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日,笔者驱车来到延平区王台镇井窠村,但见这里种植百合花的白色塑料大棚一个连着一个,别具田园风光。
大棚内,一位名叫张桂美的妇女正在采剪含苞欲放的花枝。她说:“我早上七点来干活,下午四点回家,一天工资70元,家里照顾得到,比外出打工好多了。”
“去年受市场需求影响,卖花亏钱,今年市场拓展了,销路畅、行情好。”茫荡百合花合作社社长李成芳在加工车间忙着指导工人分检、包装鲜切花,喜上眉梢。
“如今,延平区已经成为全国百合鲜切花第三大主产区,百合产业惠民利民效益越来越彰显。”区林业局副局长叶月兴说,近3年来,延平百合花种植业实现了跨越发展,尤其是去年以来,延平百合产业发展驶上“快车道”。
突破运输瓶颈,打着“飞的”出国门
前几天,延平区花卉协会会长、南平市兴一春百合园艺有限公司董事长卢柳余接到电话,又一批百合花从长乐机场“飞”往新加坡。
“延平农民种的百合能卖到国外,真不容易啊。”回顾创业历程,卢柳余颇有感慨。以前,受花期以及公路、铁路运输的限制,花农种的百合销售区域只能局限在省内以及江苏、浙江、上海等路程不太远的地方,不敢轻易扩大种植规模。
搞农业要想有大发展,政府的帮扶真重要。1989年,卢柳余在茫荡山宝珠村种下延平区第一颗百合花种,带动了一方农民种植百合,但一直停留在小打小闹状态。2009年,在政府有关部门的引导、扶持下,他和茫荡镇几位种植大户齐聚延平区现代农业园区进行规模经营,建立了百合花生产示范基地4个,面积1600亩。
为打破运输瓶颈,2012年8月,延平区政府牵头与厦航成功对接,延平百合批量空运到上海每公斤只要5元,其它城市空运价格也降了一半。与此同时,延平区还在紧邻高速公路及南平市交通枢纽中心之处建延平百合物流中心,推动高速公路和“绿色空运通道”快捷对接,实现百合鲜切花24小时内抵达全国各大城市花卉市场。延平百合销售区域因而有了新拓展,重庆、成都、郑州、武汉、南京、合肥、南昌、广州、深圳等城市市场被打开,形成辐射全国重要城市的市场网络。卢柳余的百合销售触角延伸到了西安、重庆、乌鲁木齐等地,甚至“飞”出了国门。
“百合能打‘飞的’,受益于产量猛增。” 叶月兴说。
3年来,延平区政府不断完善百合花产业发展规划,优化产业发展布局,引导、扶持原来松散型的百合花种植大户通过生产区转移、集中连片种植等方式开展生产示范,成立花卉协会,百合鲜切花种植面积从2008年的300多亩发展到2012年的3000亩,年产鲜切花近3000万枝,年产值1.8亿多元,直接从事百合花生产企业11家,种植户220户,百合花种植人员近1000人,是继昆明、广州之后的全国百合切花第三大主产区。
政府着力扶持,试水智能温控大棚
今年以来,卢柳余、李成芳等百合花种植大户正着手建设智能温控大棚。“大棚建成后,我们就不用看老天爷的脸色吃饭了。我准备用两年时间全面实现大棚装备机械化。”卢柳余信心十足地说。
去年5月,卢柳余平生第一次走出国门,前往荷兰考察,大开眼界。荷兰的百合在音乐声中生长,花期由人掌控,从采摘到分级再到包箱全部实现机械化,整个过程只需十多分钟。而在卢柳余这里,这个过程短则一两个小时,长则一两天。而且,他的大棚设施无法做到人工调温、补光,2011年第四季度受气温影响,每卖一枝百合亏1.5元,30多万枝,足足亏了50万元。
好在此事已引起政府有关部门的重视,卢柳余从荷兰回来后,区里就结合水口库区人多地少的现状和库区帮扶生产优惠政策,在樟湖镇建设智能温控大棚,作为该区百合花基质栽培的示范园,并力争用三年时间建成水口库区千亩百合花种植基地。
申请地理标志,打造“中国百合之乡”
“现在,延平百合的名气在主销区已经很高,正在申请的延平百合地理标志证明商标有望半年内获批。”卢柳余说。
新年伊始,延平区政府又出台了鼓励发展优惠政策。区领导表示,今后,延平区百合花卉产业将进一步融入全市打造全国绿色发展示范区战略格局,加强集约化管理,实现标准化、规模化生产,提高延平百合的产品质量。同时,着力打造316、205国道两大花卉产业发展带,形成优势互补、错位发展的新格局,全面推进“延平百合”品牌体系建设,塑造区域品牌。力争到2015年,使全区百合花种植总面积达6000亩,年产百合鲜切花5000万枝,年创产值达4亿元,努力打造“中国百合之乡”,促进延平百合产业做大做强。
【版权声明】行行出状元平台欢迎各方(自)媒体、机构转载、引用我们原创内容,但要严格注明来源:;同时,我们倡导尊重与保护知识产权,如发现本站内容存在版权问题,烦请提供版权疑问、身份证明、版权证明、联系方式等发邮件至service@hhczy.com,我们将及时沟通与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