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范胡萝卜出口滞销
“种植面积46898亩,年产量继续超出20万吨,稳居国内最大出口基地。”胡萝卜丰收的季节已到,这是本地的胡萝卜种植业者上交的成绩单。可是,面对这样一份“数字美观”的成绩单,尤连升却仍然喜忧参半。作为晋江市农业局副局长,他喜的是胡萝卜种植业在本地的“落地生根”与规模化扩张,现有的产值已经超过晋江农业生产总产值的一半;而令其忧虑的是,这样一个单一而庞大的种植产业,目前在本地尚未崛起与其相配套的深加工产业。
“虽然在可以预期的未来里,保鲜胡萝卜的出口增势仍十分强劲,但在国际贸易出现摩擦的时候,农药残留设定等技术性贸易壁垒随时都有可能被进口国祭出,将沉重打击措手不及的种植业者。”泉州市农产品经纪人协会相关人士也表示,当前红火的胡萝卜出口,虽然“保鲜”但并不“保险”,只有深加工才是解决规模化生产后顾之忧的坚强后盾。
“如果种植业产业链后端有深加工环节,当鲜销胡萝卜销售不畅的时候,可以经由深加工,消化陷入滞销的产品,减少损失。”晋江市吉隆农业综合开发有限公司总经理许天增告诉记者,除此之外,深加工还是解决鲜销胡萝卜标准化生产过程中被筛选出来的残次品的主要渠道。
利润薄季节短成难题
“在2009年,也曾上马了胡萝卜脱水加工项目,生产方便面、紫菜汤里的脱水蔬菜包,但因为胡萝卜原料供应的季节性太强,难以维持全年运转的加工厂,不得不转型生产休闲食品。”许天增告诉记者。在晋江市安海镇上垵村,记者看到,在许天增花了300万元建成的胡萝卜脱水加工厂里,胡萝卜已经难觅其踪,流水线上缓缓送出的已是“雀占鸠巢”的五香花生和黄金豆。
而除了原料供应的问题,脱水加工的利润微薄也是促成许天增最终转产的原因之一。据了解,10吨鲜品胡萝卜可以制成1吨的脱水蔬菜,而每吨脱水蔬菜的市场售价也就一万多元,也就是说,只要作为原料的胡萝卜每吨进价超过600元,那么经由脱水加工之后的产品,可能就不赚钱了。而在畅销的年份,即使是残次品,每吨600元以下的胡萝卜仍然并不多见。
“虽然胡萝卜种植在本地迅速‘落地生根’,但从目前来看,与之配套的农产品深加工仍然‘水土不服’。”泉州市农产品经纪人协会相关人士告诉记者,原料的季节性短缺以及加工环节的利润微薄等问题,仍然横亘在眼前,成为影响本地胡萝卜深加工项目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制约因素。
探索胡萝卜汁等深加工
“从整个种植业的长远发展来看,胡萝卜的深加工仍然是产业链上不可或缺的重要一环。”泉州市农产品经纪人协会相关人士告诉记者,龙眼在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在农村被称之为“养老树”,可是由于缺乏成熟的干品加工配套环节,如今本地40万亩龙眼所产鲜果的滞销之痛,成了胡萝卜种植业者的前车之鉴。
“事实上,除了进行脱水加工之外,也可以尝试加工胡萝卜汁和胡萝卜粉等产品。”在业内人士林永胜看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逐渐提高,饮食结构从温饱型向保健型方向发展,目前绿色饮品已形成一种消费时尚,越来越多的消费阶层接受和崇尚绿色饮品消费,胡萝卜及其产品在国内外需求量大增。而胡萝卜粉色泽为鲜艳的橙黄色,可进行色素的提取,也可作为膳食纤维添加在婴儿食品、保健食品、糖果等领域,具有极好的开发价值。
“脱水加工的利润率低,在正常年份,原料的采购会受到限制;而如果进行胡萝卜汁、胡萝卜粉的生产加工,乃至作为食品、医疗、工业着色剂的胡萝卜色素的提取,则利润空间会大幅提升,在原料的供给上,也会有较大的选择空间。”事实上,同样的产业实例在本地并不鲜见,作为本地海洋渔业的配套产业,石狮的华宝海洋生物化工公司就利用蟹虾壳等水产品的下脚料,开发医药级虾青素等海洋生物医药产品;泉港的金燕海洋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则将当地大量养殖的传统海藻江篱菜进行深加工,从中提炼出食用琼脂用于出口。
【版权声明】行行出状元平台欢迎各方(自)媒体、机构转载、引用我们原创内容,但要严格注明来源:;同时,我们倡导尊重与保护知识产权,如发现本站内容存在版权问题,烦请提供版权疑问、身份证明、版权证明、联系方式等发邮件至service@hhczy.com,我们将及时沟通与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