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一度的“植树”节即将来临,往年一到“植树”节各地都会掀起轰轰烈烈的全民植树热潮,可在实际操作过程中,仍有一些现象值得提醒。比如在声势浩大的植树活动背后,植树变成了栽时有“数”过后无“树”,既没有后期管理,也不及时浇水,栽下的树苗就很容易枯死。不少人不懂得植树技巧,连树坑挖多深都不知道。其结果是,树种得非常多,而成活率却不高;植树效应非常大,而绿化效应却不敢恭维。
多少年来一些地方只重数量,不重质量,春天种,夏天黄,秋天死,冬天进灶膛,来年植树还是忙,致使“年年植树不见树,岁岁造林不成林”,这种怪现象的确应当引起高度重视。
究其原因:一是思想认识模糊,把植树造林看作是林业部门的事,自己只是义务植树,至于树苗存活率不关自己的事;二是搞形式主义,把植树造林看作应付检查的工作,挖坑栽种、统计上报、总结表彰,便大功告成;有的干脆把义务植树作为上电视、上报纸的“政绩工程”,少栽多报、无“种”生有、只栽不管,栽时有“数”,过后无“树”;三是缺乏科学管理,一些地方不顾当地的土质、气候、环境等因素,盲目引进树种,致使树苗因“水土不服”而夭折,有的因缺乏科学的养护和人为破坏而死亡。
其实,一棵树苗就像一个婴儿,栽下它容易,但能否抚育其长大成材才是关键,如果只重数量不重质量,植树后任其自生自灭,只会“年年植树不见树”,既浪费人力又虚耗资源。因此,植树的时候要“对号入座”,管理的时候要“挂牌认养”,采取谁栽种谁负责,长好长坏一目了然。
要治愈“年年植树不见树,岁岁造林不成林”的顽疾,笔者认为:首先要讲科学,根据本地区土壤、气候的特点科学选择树种,科学栽种;其次要加强养护,落实责任制,包栽、包活、包管理;最后要加强督查。经常到实地查看造林效果,公开举报电话,对弄虚作假,谎报成绩,玩弄数字游戏者,予以严肃查处。
植树造林,绿化河山,维护生态环境,是一项长远的系统工程,需要常抓不懈。不只要植树,更要时常管树。唯此,植树造林才不会变成植“数”造“零”。
【版权声明】行行出状元平台欢迎各方(自)媒体、机构转载、引用我们原创内容,但要严格注明来源:;同时,我们倡导尊重与保护知识产权,如发现本站内容存在版权问题,烦请提供版权疑问、身份证明、版权证明、联系方式等发邮件至service@hhczy.com,我们将及时沟通与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