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锥栗树下是不种东西的,但是林业技术部门教我种这个印度豇豆,豆子长大了可以割下来做绿肥,还可以保持水土,提高锥栗林的土壤肥力。”建瓯东游镇溪尾村一位村民的这番话,从小细节反映出了南平建瓯市为治理水土流失所下的工夫。
素有“中国锥栗之乡”之称的建瓯,锥栗种植面积达42万亩,产量和种植面积都居全国之首。不过,这里的水土流失问题也令人担忧,建瓯去年成为福建5个水土流失治理重点县之一。
近年来,建瓯开展了“立体治疗”,把改善生态环境作为农业发展的战略,制定了山、水、田、林、路综合治理,农、林、牧、渔等各业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新型产业结构。
如今,已是山顶松杂戴帽,半山杉竹环腰,低坡茶果飘香,山下良田丰产……
几年光景水土流失重灾区蜕变
“几年的光景,我们村变化真的非常大,山顶山脚一片绿色,不仅如此,村民人均收入也提高了不少,归根到底就是水土保持、维护生态带来的丰硕成果。”建瓯水源乡桃源村主任说。
据了解,桃源村拥有山地面积13351亩,耕地面积1441亩,是个山地资源丰富的村庄。然而,由于连续10多年的森林成片砍伐,加上盲目开垦,造成生态环境恶化,全村水土流失面积达3.98平方公里,占总面积的35%以上,严重的水土流失导致防灾抗灾能力大大降低。由于灾害造成粮食减产不少于4万公斤,各类经济损失超过10万元。
为改变现状,在水土保持、林业等有关部门的指导帮助下,该村制定了山、水、田、林、路综合治理,农、林、牧、渔等各业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新型产业结构。与此同时,该村还加强了河道、拦河坝、水库等水利工程设施建设及管理力度,大大提高了防灾抗灾能力,生态环境进入良性循环,桃源村民逐步走上了一条保持水土、发展生态农业的致富之路。如今,该村90%的农户已安装了闭路电视,85%的农户已使用上了节能灶、液化气。
桃源村一村干部告诉记者,靠山吃山,但是不能坐吃山空。所以近几年来,在相关部门的支持下,开展了以保持水土、维护生态的大规模小流域综合治理,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目前已基本形成了山上茶果飘香,山下良田丰产的布局。
据悉,去年建瓯完成了东峰镇长溪、顺阳乡后房、东游镇东际和水源乡王厝4条小流域、32平方公里的水土保持综合治理项目,重点推进1万亩锥栗山治理及河道清理,河道护岸、拦沙坝的建设,项目总投资2004万元。项目建成后,水土流失治理区林草覆盖率将增加10%以上,治理区水土流失土壤侵蚀量减少70%以上。
巧用生态修复经济效益节节高
在开展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工作以来,建瓯的试验试点实践表明,只要实施封育保护,严禁人畜故意扰动,植被就能由草-灌-乔逐层次自我修复,最终形成乔灌草混交植被覆盖地表,真正起到防治水土流失的作用。
位于闽江上游建溪流域是当地的生态修复试点区,2006年以前这一带的幼林地、疏林地、坡耕地和沿河两岸滩地等水土流失严重,其中强度以上流失占15.9%。暴雨、洪水侵袭时,常造成建溪下游农田淹没、河道淤积。
“作为试点区,我们进行了重新规划、合理布局,集中连片造林补植修复水土流失区。同时,又投资600余万元,利用库区河岸重新围垦农田、护坡,建设起路、沟、渠网,从而改造了750亩的不良田,使许多失地农民得以复垦。如今,经过生态修复的建溪流域不仅有效地改善了生态环境,在归宗、徐墩、北津三个村也已基本形成了山、水、田、林、路的科学布局,初步构建起集农田机械化和库区湖面养殖、休闲旅游为一体的现代农业格局,农业、库区年增效益1000万元以上,经济效益日益凸显。”建瓯市水保办主任张鸿说。
此外,针对锥栗山是重点水土流失地的现状,当地积极宣传鼓励农户将25度以上陡坡、山顶、退化、老化锥栗改种以及在缓坡的锥栗山腰套种能够涵养水分保土保肥的树种,比如在顺阳乡后房村锥栗山推广套种苦槠树32公顷,既防止了水土流失,将来又能提高农民经济收入,达到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的统一。
狠抓农民水土保持技术培训
水土保持,单靠政府部门的力量是无法完成的,所以建瓯狠抓农民水土保持技术培训,提高农民的水土保持意识和操作技能,让农民自觉与不自觉地将水土保持措施应用到农业生产实践中,有效地防止了农地水土流失的产生,大大降低了农业用地的水土流失强度。
在东游镇溪尾村就是一个很典型的例子,该村有锥栗两千多亩,如今果园一片郁郁葱葱生机勃勃。当地村民在相关技术专家的指导下,开始改造果园,外加种子肥料等,套种草本植物,恢复果园生物多样性后逐渐消除了“青山挂白”的情景,虽然投入不小,但是最后证明这种模式是可行的,不仅水土得到保持,而且第二年锥栗的亩产量提高30%,村民的收入也提高了不少。
为激励引导农户改变耕作管护方式,建瓯还利用治理资金为项目区群众采购割草机113台,以农机具补贴、封山育林的方式,转变农户在锥栗山、毛竹山使用山锄或除草剂除草的耕作方式,通过实施生物工程治理修复果园生态。
此外,水保办相关负责人还告诉记者,建瓯正努力打造“海西水土保持生态科教园”,规划建设“一园四区”,
即闽北水土保持科教园、建瓯一中青少年户外水保宣教区、云际山水土保持科普长廊、黄华山水土保持同心林区和万木林的万木古森林水保休闲区。本次建设对海西水土保持生态科教园主园区的园区功能重新进行规划建设,主要划分为五个功能区:生态修复区、科研试验区、水保监测区、展示宣教区以及治理示范区。目前,主园区内的科研试验区、水保监测区、环园道路工程已经开始施工。
数字生态
建瓯市规划2012-2015年实施水土流失综合治理措施面积12844公顷,其中锥栗、毛竹坡地整治2680公顷,造水土保持林2386公顷,经果林484公顷,封禁6774公顷,拦沙坝37座,机耕路71.19公里(其中机耕路55.89公里,田间道路15.30公里),排水沟、引水渠61.64千米,蓄水池1200个,山边沟139.71千米,护岸护坡23.33千米。
【版权声明】行行出状元平台欢迎各方(自)媒体、机构转载、引用我们原创内容,但要严格注明来源:;同时,我们倡导尊重与保护知识产权,如发现本站内容存在版权问题,烦请提供版权疑问、身份证明、版权证明、联系方式等发邮件至service@hhczy.com,我们将及时沟通与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