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老吉成功的深层动因
成功的案例值得反复推敲,如同可口可乐的经典案例值得反复把玩,王老吉或者是这些年中国营销界最成功的案例了!所以引得众多的模仿者,大家充分发挥山寨本能,一股脑一拥而上,想浑水摸鱼,可是成功者不是寥寥无几,而是鲜有听闻!夫何故?盖画虎画皮难画骨也!
王老吉的成功,从表面上来看,是拓宽了凉茶的使用时机,用“防上火”重新定义了凉茶品类,并否决了“下火”这种药品才匹配的功能。王老吉的“去功能”化拓宽了凉茶的使用时机,才使得王老吉凉茶以滚雪球的效应增加销量。这样的解读固然没错!这仅仅说明王老吉具备了成为大品牌的必要条件,并没有揭示王老吉成就今天160亿销售额的必然。
如果把这些成就都归因于定位的功劳,那实在是曲解了定位,定位是一种思考原理,是一种观念,而取得如此业绩,仅凭原理和观念是不可能的事,王老吉巨大的成功必须是基于现实的售卖可能。
你不可能随时随地“怕上火”吧?一天二十四小时,啥时候最怕上火呢?那就是吃东西时间,吃东西是有地点的,在家里吃,王老吉售卖的机会不多;在街上,王老吉售卖的机会也不多,最有可能的售卖机会就是餐馆,餐馆是个不错的阵地,在家里、在街上(行走中)吃东西不是想不到怕上火,而是给不到你机会售卖。所以光空喊“怕上火喝王老吉”是没有意义的。你要打的是一场“歼灭战”,在合适的时机、合适的地点,一举歼灭!
你在饭店吃饭,饭店的饭为了刺激你的胃口难免会油腻些、辣些,你看到这些难免会有隐忧,即便你想不起来,也没有关系,饭店墙壁上有王老吉的广告提示,于是你就想到了喝罐王老吉“中和”一下辣椒和油腻。而饭店的冰柜就在旁边,在你想起的一刹那就可以顺手拿到。如果错过了这个刹那的机会,你可能永远无缘售卖了。
想想看,这其实是个高难度的动作,恰当的产品、恰当的概念、恰当的时机,都布好了局等着捕捉那一两秒的转瞬即逝的消费机会。这些是那些跟风产品永远意识不到,也学不到的。
当然160亿不能只靠这个机会的捕捉,但捕捉到这个机会,为王老吉奠定了其他售卖机会的基础。
王老吉的产品当然不象苹果的产品能浓缩进去一整套商业模式(或者说是乔布斯拟定的规则),因为凉茶这个产品相对简单。但王老吉产品和“怕上火”的概念,此时此刻却像是为餐饮通路量身定制的一个商品。不敢想象,在王老吉最初的日子里,离开此情此景能有何大的作为?
王老吉凉茶及概念是围绕餐饮消费时机的商业模型的压缩。我们不能孤立地看王老吉商品及其概念。它与围绕消费时机展开的商业模型是一体的。所以众多的商家仅仅围绕产品和概念来模仿,无异于缘木求鱼。给人更多的感觉是无耻的剽窃,理解的层面都是浅层的,哪里能获得根本的成功?最多是个“蹭饭的”。
“一次性”和“一件事”
所有的商业构思都应该是一体的,而不是分别开来的,在你一开始构思的时间,你就要把所有的事都想清楚,并把这些看似没有关联的事,变成一件事!而不是做一步看一步。或者东拼西凑地把资源堆砌一处,后者本身就没有剔除掉许多变数。而变数越多,就意味着出错越多,你离成功也就越远。那些先生产了产品、再找策划公司出主意、再找渠道、再考虑怎么推销,这种思考方式本身就是有问题的。
若要我提纯成功的诀窍。我认为有两个一,第一个“一”是:一次性考虑成熟;第二个“一”是:把所有事变成一件事。当所有事物变成一件事时,你是在专注,而不是在打杂。
没吃早餐,就喝营养快线!娃哈哈好像懂了“消费时机”,可惜娃哈哈只是喊喊而已,当我想起自己没吃早餐时,营养快线在哪里?我怎么买不到?是让我买一箱放在家里的冰箱里呢?还是摆在早餐摊上?还是摆在写字楼下的士多店里?
这些可能还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我们没吃早餐往往很难想起来,不象王老吉,你看到火红的火锅,你就自然联想起要“防上火”,营养快线的悲哀是:没有外在的条件让我们想起自己没吃早餐。如果你在起床后想到自己没吃早餐,你就会吃早餐了,干嘛还要喝瓶饮料啊?
很显然,营养快线是一路走来的,而不是一次性考虑成熟的。由果奶变换概念为营养快线,再由概念导向消费时机,这种修修补补做法,注定是二流的。尽管营养快线的销售额还不错,我想那更多的原因是娃哈哈的渠道过硬的原因。
当然还有更糟的,比如笔者连续批评的天地一号果醋饮料,天地一号先是从“不喝酒,就喝天地一号”;更替到“吃饭喝啥”,再更替到“给健康加道菜”,这种“一计不成又生一计”的做法,你还能指望有什么大的成就吗?计谋太多、创意太多,这本身是一种愚蠢。
【版权声明】行行出状元平台欢迎各方(自)媒体、机构转载、引用我们原创内容,但要严格注明来源:;同时,我们倡导尊重与保护知识产权,如发现本站内容存在版权问题,烦请提供版权疑问、身份证明、版权证明、联系方式等发邮件至service@hhczy.com,我们将及时沟通与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