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31日晚,京东通过官方微博发出“六月,有且只有京东”的海报,通过微博喊话让其他电商“别闹,把你们的战书捡回去”。随后,易迅、苏宁、当当、国美等先后以“别吹”、“别慌”、“别装”、“别吵”等“别”字诀作为回应,今年的电商“价格战”就此拉开。与此同时,苏宁宣布从6月8日起开启线上线下同价的新模式。而国美在线、天猫商城则在6月5日发布联合声明,宣布双方正式达成战略合作,电商混战不断升级。
“杀伤力”一年不如一年
去年“双11”大战给消费者带来的不良体验还未消弭,时隔不到一年,京东再次挑头开打电商“价格战”,加入混战的电商也越来越多。然而,消费者一拥而上抢购“秒杀”、“特价”商品的热情却越来越低,不少消费者甚至表示反感,认为电商“价格战”噱头大于形式,是“糊弄”消费者的行为。
“到处在做活动,但看起来一团乱,今年不太关注这些消息了。”去年还热衷于“秒杀”的张小姐表示,今年除了对原来就看准型号的几款商品进行比价购买,对电商主推的其他商品都兴致缺缺,甚至避免去看。“去年‘双11’一头热买了不少不太需求的商品,现在都在‘封尘’,电商降价的‘噱头’再大,消费还是要理智一些。”
“感觉这些电商几乎每个月都在做活动,不时有买减活动和抵用券赠送,遇到想买的商品,只要关注一段时间,总能买到便宜的,‘价格战’能给出的实惠已经很有限了。”市民杨先生表示,大规模的电商“混战”常常导致物流拥堵和服务降低,加上去年“双11”后不少监管和检测机构都曝出了电商“价格战”的猫腻,如“先提价再降价”、“超值价但缺货”、“促销却无法访问”等问题,让杨先生觉得电商“价格战”不靠谱,浪费了时间却得不偿失。
显然,随着电商行业的成熟和消费者的日渐理智,靠“口水战”和浮夸的促销活动刺激消费者盲目购买的行为已经不太现实,电商“价格战”的杀伤力已经一年不如一年。
“价格战”拼的不是“价格”
实际上,“价格战”或许只是电商间互相竞争的一种战术,在扩大市场、排挤对手,取得短期业绩增长等方面具有一定效果。但“价格战”能为消费者带来的实惠已经日益降低,高调宣布“价格战”不过是吸引消费者的注意力,过多地使用显然已经令成效大打折扣。
与传统商业模式相比,电商企业拥有较强的价格和营销优势,但随着电商行业的不断发展,能否获得消费者的认同,却不再只是“拼价格”就可以做到。今年以来,不少电商“大佬”都将重点放在了“服务”上,务求提高消费者的购物体验。如针对旺季的物流“爆仓”问题,不少电商都在强调自身的物流配送速度,“次日达”、“限时达”、“极速达”等口号层出不穷。阿里巴巴的马云牵头成立“菜鸟网络”,提出在5-8年内,打造一张让全中国任何一个地区做到24小时内送货必达的物流网络。而天猫刚刚与中国邮政集团公司及EMS分别达成“自提服务”和“货到付款”合作。苏宁则表示,未来三年里苏宁将投入220亿元发展物流项目,包括打造60个区域性物流终端,10多个跨地区分拣中心及多个中转点等。京东则称截至5月初已构建了由6大物流中心、25个仓储中心、近1000个配送站、200个自提点组成,覆盖全国1037个区县的庞大物流网络。
【版权声明】行行出状元平台欢迎各方(自)媒体、机构转载、引用我们原创内容,但要严格注明来源:;同时,我们倡导尊重与保护知识产权,如发现本站内容存在版权问题,烦请提供版权疑问、身份证明、版权证明、联系方式等发邮件至service@hhczy.com,我们将及时沟通与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