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日,深圳前海传来消息,由民生银行等七家非国有股东共同发起的民生电商在深圳前海成立,股东中几乎揽括了资本界的相当多位大佬,排名前列的包括:新希望投资、东方集团、上海健特生命科技、泛海控股、厦门福信集团、复星国际,这些公司背后,是刘永好、张宏伟、史玉柱、卢志强、黄晞、郭广昌等商界大佬。
民生电商的景愿是致力于“成为新型电子商务金融业务的代表性公司和龙头企业,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和改善小微企业生态环境的标志性公司,以及国家互联网金融和电子商务政策的重要外部参与者”。
当然这是公开层面的表态,负责人也表示说,民生电商不以营利为目的,主要是服务中小企业,参与中国电子商务化进程。
但面上是这么表述,实际上根本的动因是什么呢?
时间必须回溯到上个月发生的一件事情,今年7月19日,中国人民银行决定,自2013年7月20日起全面放开金融机构贷款利率管制。
由此更加上溯到年初3月22日李克强在十二届全国人大中的讲话,提及“发展多层次资本市场,提高直接融资比例”。讲话后民生银行等众多以创新机制闻名的股份制银行股价在达到顶峰后悉数回落,业内开始对关于金融脱媒这一话题达成共识,即按照习近平主席追求有质量的GDP的总思路,依靠诚实劳动为主线的新的发展方式被逐步确认与落实。
当然后面发生的事情,到7月19日得到了最终的关键性确认,即人民银行决定全面放开金融机构贷款利率管制。
在李克强年初两会期间没有抛出加大社会直接融资比例这个话以前,以及肖钢同志没有谈理财产品就是旁氏骗局以前,银行拿到这个政策应该是天大利好,因为当时可以直接用于实业的资金其实已经非常紧张,在高息揽储以及各类“旁氏”理财的轰炸下,高达年均6-7%的收益,没有任何一个实业家愿意去做幸苦的实业劳作,同时也没有任何一家银行愿意去贷款给低于这个收益的实业去搞生产,资金在那个时候对于真正原因做实业的企业家是非常的昂贵的。
对于所谓创新型银行,比方说中信(多年最佳理财银行得主)、兴业(业内传闻钢贸融资大户)来说,其生意其实本质就是借骨头熬汤,依附于某个良好流动性的业务,花钱买流动性转手卖资金获取息差收益。
一个比较典型的业务是:某酒行若每月有2亿的流水,那么创新类银行会花年3-4个点的成本代价将这个流动性买下,转手打包成理财丢给下家,或者干脆自己转手贷款加价给某个愿意出更高代价的买单实体,比如说愿意出17个点甚至更高的开发商,在这个过程中,真正需要资金的实体是根本不可能用相对便宜的价格获得这笔资金,因为他们的业务不可能有这么好的利润去支持,加之宏观调控增长率暴跌后,增长率也不可能覆盖贷款利率(关于增长率覆盖贷款利率这个逻辑其实就是空心大雪球模式,当企业膨胀速度即增长率远远超过了贷款利率的时候,大多数企业家是愿意去付出这个代价的,这也是过去十年的发展方式,其实利润非常单薄甚至是亏损,一旦调控集体裸奔,因此顺便说一下的就是习李要求追求有质量的GDP,是一件绝对正确的事情,真正的增长应该是依靠“诚实劳动”通过利润累计,而非通过流动性创设堆资产包,最后一旦流动性断裂全面崩盘),所谓潮水退却,谁在裸奔即是这个意思。
类似的操作在可以提供高且稳定现金流的几乎所有行业都存在,除前举例的酒行,类似车行、美容连锁、软件企业、钢贸这样的公司,本质都是用钱买钱,借骨熬汤。
更大宗的金市场,直接购买流动性同样在银行间市场存在的,体现到操作面就是SHIBOR的波动。
但随着新一届政府上台,形式发生了变化,最近中美经济会谈公告中,中方已经承诺建立利率市场化的基石,未来流动性的价格定价机制会逐渐的形成,现在仅仅是放开了贷款管制,还没有放开存款管制,考虑到银行间交易市场前段时间的预演,已经证明了通过购买流动性转手获取差价的代价会变得非常的高昂,因此这个政策的出台无疑是向各大此类模式盈利的银行敲响了警钟。
其次,近期随着高层打击影子以及打击“旁氏”理财,市场面即便是在总体不再烂印钞票的前提下,流动性也会泛滥,因为银行不同于一般的金融机构,银行本身有存款利息支付的压力,贷款不出去,理论上会亏损甚至倒闭,所以考虑到流动性被激活后的资金充裕甚至是泛滥的问题,之前利润好到不好意思写财务报告的民营股份银行首先决策的不是放贷的要价的问题,首先解决的是必须贷款出去的问题,高位要价的银行必定会面临竞争的压力,如果这个客户是优质的,那么更是会面临银行间杀价抢夺放贷权的现象产生。
最后,从更远的未来来看,当前政府正在力推的金融改革最重要的一个环节即人民币国际化,人民币国际化会从全球范围推高人民币的价格,这种影响是是战略性的,以台湾为例,台湾本地银行甚至开出了高于大陆的存款代价揽储人民币,随着大宗商品世界围绕离岸人民币结算中心与以LME为领头的大宗商品愈加明显的人民币计价产品的出现,更加推高人民币的价格,境内银行还必须考虑境外金融势力争抢人民币的压力,单纯依靠关起国门独吞人民币流动性的时代会渐行渐远,花钱买钱的路子会越走越窄。
因此为什么要讨论民生银行及其股东去开互联网电子商务公司,本质上就是讨论银行未来在存贷利率市场化后,存款获取方式以及成本控制的问题。
对于电子商务这个行业而言,国内比较知名的是阿里系与京东,电子商务公司,到目前为止盈利的鲜有,很多都是赔钱赚吆喝,在笔者很早以前关于京东大战苏宁一役的评论中就谈到刘强东先生的京东所追求的一定是现金流的正向与膨胀,电商公司之间互相抢夺的并不是利润,而是珍贵的流动性,特别是在存贷利率逐步市场化后的未来,当然不排除未来类似京东这样的企业会去追求利润,这是后话。
本次7月19日开放贷款管制政策,表面上看仅仅是贷款的问题,但是实际上从来存贷是一家,银行在存贷的反复的过程中所扮演的角色看上去很复杂,本质上就是获取息差,因此电子商务这类可以获取庞大流动性的商业模式不可能不吸引民生银行的注意。
在传统的花钱买钱推高自己资金成本的做法面对利率市场化的压力的前提下,银行要获取流动性(或者说存款)只能打服务增值的主意,银行做电商,理论上讲对于京东,或者是同样在于流动性的苏宁(苏宁最近也在做电商,宣称业务增长惊人),有天生的不可超越的优势。
其一:银行可以更加不以营利为目的做电商
对于纯粹的电子商务公司或者从传统零售起家反做电商的公司,不管其怎么折腾,必须要设计一块能够盈利的业务去填电子商务的亏空,比如房地产,京东在获得庞大流动性后,做的最重要的事情就是修建亚洲一号,苏宁虽然也是最近才开始做电子商务,但本质上苏宁也是在通过零售产业获取庞大流动性后去修苏宁广场,意图通过地产业务赚取利润。
而对于银行来讲,银行可以承受的亏损底线明显就比以上几家电商低的多,因为银行本身在过去奔放的几年获取流动性的方式就是花钱买流动性,如前所述,年3-4个点的返点代价(高于人民银行活期存款利率,相当于1年期定期存款略高)是必然的开销,同时各类消费刷卡分账费用也是需要支出的,这笔费用全部都会折算进资金获取成本中去,与其分给流动性提供的商家,不如干脆做进必然的资金成本,自己做电商当然是情有可原的。
其二:银行基于个人征信系统,可以给予消费者投资额度
银行做电子商务,相对于马云的阿里或者刘强东的京东,以及张近东的苏宁,更有利的一面在于银行是可以提供基于信用额度的消费业务,同时建立统一账户ID的联名信用卡机制,这一点几乎所有的民营公司都不可能,也不敢,同时也没有这个实力去这样做,比方说马云给某个消费者以透支额度去其旗下任意店铺消费,马云肯定不敢这样,就算是他声称自己拥有中国最真实的消费与信用记录他也不敢这样。因为投资的资金垫付是自己出的,而银行本身就具备这个功能。
其三:消费结算的主题一定依附于银行账户
这一点亦是电商公司无论怎么折腾都不能逾越的一关,从资金的入口出口的角度讲,储蓄账户与支出账户为什么要做成两套体系呢?银行会说一张卡就可以了,并且还可以积分,这一点是电子商务公司无法企及的优势。
综上所述,民生银行走出这一步,要用更深层次的角度去理解,为什么会这样,如果说电子商务因为其创业初期处于占坑与发展的目的,可以不以营利为导向,让传统零售商很难过的话,那么银行家这类估计今后根本就不打算在电子商务这块盈利的玩家,会让前期突进的电商公司更难受。
传统的电商在银行的参战后,之前的优势也没有什么壁垒,所谓体系与服务水准的问题,无非就是人的问题,聚集在电商公司的人最大的奔头就是图上市发财,现在遇到新玩家,玩法完全可能不同了,人挖过来即可,有人就有一切,反正大家不以营利为目的,有钱就有人,有人就可以搞,也没有什么特别无法超越的壁垒,这盘是真的不以营利为目的了,银行要的是存量资金流动性,京东、阿里、苏宁,要真小心为妙。
延伸阅读:
【版权声明】行行出状元平台欢迎各方(自)媒体、机构转载、引用我们原创内容,但要严格注明来源:;同时,我们倡导尊重与保护知识产权,如发现本站内容存在版权问题,烦请提供版权疑问、身份证明、版权证明、联系方式等发邮件至service@hhczy.com,我们将及时沟通与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