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6月,阿里巴巴集团董事长马云表示,将推动中国金融市场的变革。这一表态足以引起中国发展缓慢的银行业的关注。
阿里巴巴集团目前已有超过5亿注册用户,该公司已经改变了中国零售市场。作为进军银行业的第一步,阿里巴巴集团推出了小额贷款服务,而该业务目前发展速度很快。
马云在《人民日报》上撰文称:“中国的金融行业,尤其是银行业,目前仅为20%客户提供服务。我可以看见,80%的企业没有获得服务。金融行业需要变革,需要外部力量介入并推动其转型。”
马云目前关注这一市场的两大领域。阿里巴巴集团已推出基金管理服务余额宝,这将冲击银行传统的存款业务。通过该业务,阿里巴巴集团的用户可以将帐户中的资金直接投资货币基金。
相对于传统银行帐户,这是一个有吸引力的替代品。余额宝的年利率约为4.5%,超过当前银行活期存款利率0.35%的10倍,并具有同样的流动性,其中的资金可以随时提取。在推出的第一个月中,余额宝吸引了250万用户,以及57亿元人民币的投资。
马云正在将支付宝发展成基金的中介。阿里巴巴集团本月表示,支付宝的注册用户将可以投资37家基金公司的基金。这是一次不太起眼的举措,但将使阿里巴巴集团在在线金融市场取得有利地位。
那么,马云对中国银行业究竟有哪些威胁?
阿里巴巴集团的贷款业务正在快速发展,但起步阶段规模很小。在中国庞大的银行业中,阿里巴巴集团仍是一家很小的参与者。自3年前创立以来,阿里金融已放出1000亿元人民币的贷款。这是一个不错的开始,但仍只占中国银行业贷款总额的约0.1%。
较小的规模带来了优势。到目前为止,监管部门还没有给阿里金融设置障碍。中国媒体近期指出,根据阿里巴巴集团当前的注册资本,作为一家小额贷款公司其贷款上限约为24亿美元,但实际上阿里金融目前的贷款规模是这一数字的40倍。如果阿里金融的规模继续壮大,那么阿里巴巴集团将需要考虑全新的问题,包括资本充足率和存款准备金要求等。传统银行必须满足这些要求,但创新能力也因此受到影响。
阿里巴巴集团拒绝就《金融时报》这篇文章置评。一名银行分析师表示:“阿里巴巴集团通过小额信贷公司开展在线贷款业务。他们通过壳公司,使这一业务在当前体系下是合法的。问题在于他们当前的规模有多大。在发展壮大后,他们将引起监管部门的关注。”
鉴于电商业务的声誉和规模,阿里巴巴集团已对中国金融市场产生重要影响。阿里巴巴集团拥有庞大的用户基数和交易量,因此在使用“大数据”分析技术做出贷款决策方面处于领先。
中国各大银行已注意到阿里巴巴集团的动作。以往,阿里巴巴集团曾将电商网站的交易数据提供给建行,帮助该银行更好地进行贷款决策。不过,两家公司于2011年停止合作。一名消息人士表示,阿里巴巴集团当时要求建行为信贷信息支付更多费用。建行的反应是进军电商业务,打造自己的在线商城,从而自主收集交易数据。
即使没有电商业务,银行也拥有丰富的客户数据,并逐渐以更好的方式去利用这些数据。巴克莱分析师梅·严(MayYan)表示:“如果他们能充分利用这些数据,将可以更好地瞄准客户需求。银行的动作较慢,而目前的挑战对他们来说很好。”
实际上,阿里巴巴集团等在线金融服务能开展的业务不多。分析师表示,为了吸引规模更大、更稳定的客户,金融公司必须提供保管服务、货币结算服务,以及面对面的顾问服务。这些要求意味着,如果马云希望打造真正的金融业务,那么必须与他希望推翻的现有秩序更紧密地合作。到那时,阿里巴巴集团将成为中国金融业生态系统最具变革能力的参与者。
除阿里巴巴集团之外,《金融时报》还列出了推动中国金融行业变革的另4股力量:
1.腾讯
从今年8月开始,微信与华夏基金合作,推出了非常类似余额宝的服务,帮助用户直接投资货币基金。中国媒体报道称,腾讯正在与长城证券讨论,推出在线券商服务。
2.苏宁
作为曾经中国最大的家电连锁公司之一,苏宁正在转型为在线购物平台,并跟随阿里巴巴集团的步伐开发在线支付系统。本月,苏宁宣布推出用户可直接投资的金融产品,并表示已提出初步申请,发展银行业务。
3.银行的电商业务
中国一些银行正采取措施应对阿里巴巴集团的挑战。它们的做法是进入阿里巴巴集团的优势领域。建行和交行均推出了在线购物商城,而另一些大银行也在考虑推出类似服务。这将使银行进一步参与在线金融市场。
4.理财产品
理财产品是改变银行当前运营模式的最有力因素。通过收益率更高、类似存款的短期投资产品,银行之间正在争夺客户。尽管这些理财产品可以在柜面购买,但投资者更多地通过在线渠道进行购买。银行会发送营销短信吸引投资者购买其产品,而通过网站和智能手机应用,投资者也可以方便地在银行之间转移资金。
相关阅读:
【版权声明】行行出状元平台欢迎各方(自)媒体、机构转载、引用我们原创内容,但要严格注明来源:;同时,我们倡导尊重与保护知识产权,如发现本站内容存在版权问题,烦请提供版权疑问、身份证明、版权证明、联系方式等发邮件至service@hhczy.com,我们将及时沟通与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