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以来都有很多朋友跑来咨询土特产如何拓展电商市场的问题。笔者对农产品颇为熟悉(很多特产本身就是农产品或者以农产品作为原料的),对特产电商也有过思考与实践。
最近,笔者发现生鲜电商很火。其实,很多生鲜产品也属于土特产领域。在电子商务的实践运用中,生鲜电商与特产电商颇多共通之处。为了省却朋友们以后频繁的咨询,我把特产电商运营需要特别注意的五个问题敲成本文,权作交流。
了解并探究这些问题,无论是对于投资特产电商或者生鲜电商,还是从业人员而言,都有着正面的价值与意义。
问题一:风味注定小众市场
所谓的特产,就必定带有很典型的当地性本土化味道,或辣或甜,或软或硬。生活中,每个消费者喜好的口味其实是从小习惯自然养成的,如闽南特产偏甜,四川特产偏辣等。也就是说,地方特产因为风味的问题,往往只能迎合一部分消费群体的需求,注定只能做小众市场。
正是因为特产往往是做小众市场的缘故,所以很多特产在从事线下营销的时候,往往选择坚持做“点”上功夫,追求品牌与味道的极致,从而形成忠实的消费人群。
换句话来说,特产在拓展电商市场的时候,需要面对两个衍生问题:第一是如何精准捕捉到那些感兴趣的小众消费人群;第二是小众市场就很可能意味着相比同类产品售价更高,如何能卖好?
问题二:品质难以把控标准
据笔者所知,农产品都有一条共同的规律:农产品(无论是动物还是植物)的品质与气候水土等起绝对性关系,因此但凡品质好的农产品,量产必定少(这其实也是生鲜电商的难点)。换句话来说,很多特产的原材料是很难做到绝对的标准化控制的。
同时,几乎所有的特产在生产加工的过程里面都渗透大量的人工操作技巧与工艺,采取机械式的标准化生产往往很容易破坏特产与生俱来的本土化地方特色感受。消费者之所以喜好购买特产主要是从人文情怀、文化沉淀、地方特色等出发考量的,带有非常强烈的感性因素。
也就是说,特产很难在品质上做到绝对的标准化。同一批产品里面,很可能出现不同的品质差异。这种品质上的差异对于低频率购买者而言,可能不太敏感,但是对于高频率的忠实消费人群来说,是很容易分辨的,从而对品牌与销售构成不利影响。
问题三:量产少难做大规模
我们在上面谈到,好东西必定量产少。这个问题会再次延伸出一个新的问题:量产少就很难做成大规模。
除了原材料与人手工艺两个问题的制约之外,很多特产还受到明显的季节性影响,因为很多特产的原材料往往都是动植物,它们的生长是需要一定的周期与季节限制的,不能拔苗助长。因此,也使得特产很难形成大规模销售。说穿了就是有那么多人买,也没有那么多东西卖!
问题四:平台与单品需取舍
特产电商往往只有两种做法耕耘市场:要么是单品(或者少数品类)特产销售;要么做成特产平台,汇聚成千上万的特产商品在同一个平台上面销售。
实践中,老板肯定是希望追求利润最大化的。因此,当单品销售受限的时候,往往会从拓展延伸产品线的角度来入手,增加新的商品品类,也就说往平台模式进发。京东、苏宁、当当、凡客等走的其实也是殊途同归之路。
特产平台首先会遇到来自天猫、淘宝等其他电商平台的竞争冲击;更重要的是由于特产商品的不可控,会使得平台运营商需要与大量特产供应商接洽、筛选,并对产品品质进行监控,而这种监控往往是建立在专业基础之上的,一般人员很难具备这种行业性的专业知识。
综合而言,平台电商与单品电商的运营模式大相迳庭,平台电商对人力物力等资源需求会增大很多,门槛也高很多,不是一般的投资者或者企业能够玩得转的。
问题五:物流运输难度较大
特产与生鲜一样,都面临物流仓储运输这一难题。两者同样面临保鲜、保质等重要的物流仓储瓶颈。实际上,由于很多特产本身就是动植物或者以动植物做原料制作而成,很容易产生保质问题,如梧州纸包鸡、兴国灰鹅、呈贡宝珠梨等。因此,部分特产对于物流的重视程度丝毫不亚于生鲜电商。
鉴于目前国内冷链物流并不非常发达顺畅。以及高昂的冷链物流费用,都给特产电商真正做强做大带来很大的难度与制约。
综论:
综合上述分析,我们可以看出特产电商与生鲜电商之间存在很多实践运营的相通之处,彼此面临的瓶颈与问题也相差无几。在实践中,上面罗列的五大问题也并非完全无解,只是门槛和难度相对较高而已。
随后,我再给大家讲述一个特产电商的成功案例,看看他们是如何用四年的时间,从零起步,做到两个多亿的销售规模,敬请期待。
相关资讯:
【版权声明】行行出状元平台欢迎各方(自)媒体、机构转载、引用我们原创内容,但要严格注明来源:;同时,我们倡导尊重与保护知识产权,如发现本站内容存在版权问题,烦请提供版权疑问、身份证明、版权证明、联系方式等发邮件至service@hhczy.com,我们将及时沟通与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