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四个塔状形体连接的银河SOHO,B座20618,大小工位50余个,放眼望去是一片植物的海洋,人守一绿植,春意盎然,正适合菜谱APP市场的萌发阶段,也应了这个季节的景,豆果的用户群体定位是80—90后,其中80%是女性。
菜谱APP大背景:美食大国是把双刃剑
中国是一个美食大国,但中国菜在世界上并没有自己成熟的品牌。中餐在各国的叫法不尽相同,在日本叫“天津饭”,在美国则是便当式的拼盘快餐,主要面向中低端收入人群,特点是便宜、量足。经调查周围的朋友发现,国外的中餐给人的印象多数是脏乱差,远差于日韩。
国内菜谱分享网站发展势头渐猛,国外也存在先例,日本的COOKPAD早在2009年7月17日在东京证券交易所上市,美国菜谱网站巨头AllRecipes也在美国成功运营多年。一些国家人少,懂做菜也不多,菜谱类网站及应用的发展倒是顺风顺水;而中国人最会吃,美食种类也多,完全不会做菜的几乎没有,菜谱类应用反而发展容易遇到瓶颈。不论是从用户市场还是竞争市场,国内都不如国外。
豆果战略部署的前世今生:合作高端平台,重社交圈子
2008年,王宇翔、石捷等4人筹集了十几万,兼职做“我菜网”,后网站更名为“豆果网”。网站经过早期的发展,积攒了不少用户,却并不挣钱;为了测试盈利前景,豆果网还尝试做过付费版的英文中国美食APP。石捷告诉亿欧网,“要不是因为有梦想,几个大老爷们谁做这个呀!”。还好的是,有资本认可豆果网的梦想,2011年1月,豆果网完成了盛大投资的A轮1000万的融资,而后获得纪源资本(GGV)800万美元B轮融资。
豆果网的市场和战略由在7K7K工作过的副总裁朱虹负责;豆果从一开始就只选择和西门子这样的高端优质品牌合作,从现在来看,早期的定位和部署对现在的发展很有利。尝到甜头的豆果,在选择合作的服务商时,严格遵循“高品质、高知名度”这一原则。用石捷的话说,从高平台开始只会越来越高,也可以往下走,但要是一开始就和一些小企业合作,品牌就会永远上不去。
《舌尖上的中国2》(以下统称为“《舌尖2》”)播出后引爆了新一轮美食搜索,更重要的是直接将电商捧上订购的第一渠道的位置。豆果在与这批订购电商建立合作关系的同时,和《舌尖2》的相互合作是“宣传+活动”的模式,即豆果在线上宣传《舌尖2》,同时也会和《舌尖2》在线下联合举办颁奖活动。石捷透露的数据显示,《舌尖2》节目播出后的第一天,豆果日活量增长了40%。豆果和《舌尖2》合作的重点不仅仅是和央视的联合宣传,豆果同时与天猫食材店等平台的合作,进行联合营销,通过此剧形成美食合作关系圈。
“去中心化”+“社会化”,产品第一位
根据百度百科定义“去中心化”:“相对于早期的互联网(Web1.0)时代,今天的网络(Web2.0)内容不再是由专业网站或特定人群所产生,而是由全体网民共同参与、权级平等的共同创造的结果。任何人,都可以在网络上表达自己的观点或创造原创的内容,共同生产信息。”从2008年到2011年,美食行业活跃着大批微博大号(大V),大V或者达人发表言论,影响力很大,但辐射面小。随着网络越来越透明化之后,大V们的影响力在减弱,他们对内容质量把握上有偏差,对用户造成误导,体验下降;大V一般会以食品高清照片吸引用户,当用户实际操作起来达不到照片预期的效果。豆果网从实践中体会到这一点,逐渐“去中心化”,让普通用户秀出来,并组织一些线下活动,帮助用户完善拍照细节,组织用户去摄影工作室学习公开课及食品摄影,尤其在烘焙专区。
社会化是美食做社区的重点,新互动、碎片化的链条是方展方向。偏离社会化越远被淘汰的越早,石捷说,只有社会化的互动、共享属性才可以涵盖更多的用户,而不仅仅是做一本书,一个信息网站。一个网站的支柱是产品和技术,失败者不乏少数,并非是人不靠谱,每个创业者都是想做好,产品失控是失败的最主要原因。质量过关才能良性循环,同行业间共同探索,抬高行业知名度,你追我赶,借行业力量和消费者关注,吸引互联网上能写菜谱的人都在专业社区里活动,这有利于整个行业的发展。目前,豆果每天有1000人提供作品图片(不排除有重复用户),每天接近上万人发作品。值得关注的是80%数据都来自手机上传,以前都是相机拍照,转格式导到电脑,程序复杂。
圈住线上线下种子用户
种子用户是一个公司的基因,基因决定了以后的发展。这些种子用户是未来的“意见领袖”,他们在线上被产品、营销所吸引,商家要想办法增强其粘性,回归到线下。做活动是最好的联络感情的方式,形式可以不限;豆果经常组织用户参加线下活动,增强用户对豆果的认同度,听取用户意见后随时改进产品。亿欧网曾采访云海肴联合创始人户峰阳,云海肴会定期举办免费的试吃活动,邀请的就是这部分铁杆粉丝、种子用户,他们会参与到产品开发上来,企业用一少部分资金养着这部分资源。
随着企业发展,流量渐多,所谓的“意见领袖”可能起到的作用适得其反,掩盖住了普通用户的光环,为了留着大批的普通用户,只能牺牲少部分“意见领袖”,只能采取上面说的“去中心化”,取消大的引导,逐渐让更多人参与进来、玩起来,甚至从运营角度和厂商的合作,也可以推荐使用,把用户变成粉丝。实际上,石捷也是这么做的,采访完之后推荐我们下载豆果美食APP,嘱咐有问题随时反馈。
核心优势及与同行区别
“社会化”是豆果的核心,重视线下、普通用户及产品。从线上的信息层面转化到线下活动增强粘性再到线上影响用户购买决策。用户进入社区、浏览、学习、互动等环节之后被影响购买决策,若做到便是优势。从人员分配比例上,豆果五十余人团队,3/5以上是产品技术,是技术产品驱动型公司。管理层团队配合上,创始人兼CEO王宇翔负责产品和技术、副总裁朱虹负责战略市场、BD副总裁石捷负责BD。
国内官方认证的菜谱APP有十五款,经调查,周围用户体验比较好的有豆果美食、好豆、下厨房、饭否。但是同质化严重,在用户眼中并没太大差异,使用哪款主要取决于先入为主,但是深究其细分领域还是有差异的。
豆果与同行的区别是:
1)技术理念不一样,豆果是主抓社交模式,通过技术手段进行社会化的美食推荐;
2)豆果服务网络不止在网络,豆果是整体品牌并非豆果网,营运模式辐射用户互动,未来在线下;
3)规模上豆果更精练,豆果团队五十余人,绝大部分是产品和技术;4)豆果扎根北京,发展更加激进,未来将逐步走向全国。未来豆果和其它同行的差异化会越来越明显。
未来发展动向
1)品牌方面,豆果是一个品牌,而不是豆果网,过去、现在、未来的趋势都是美食社区,并非菜谱社区。除一线城市,白领工作时间长节奏快,午饭在家解决的很少,但70%的中国人晚餐还是在家里吃。未来豆果发力的两个方面是二三线城市和国外市场;
2)产品方面,豆果会主要在“我爱烘焙”、“美食日记”、拍照分享、三餐推荐、膳食推荐等简单易操作的类别和互动方面发展,推出新版本,增加独有的功能;
3)合作方面,保持和高品质品牌合作的原则,“由点及面”的方式合作形成影响力,与《舌尖2》合作,也会探索其它创意合作方式;
4)导流方面,豆果不会有大动作,只做尝试,验证数据,如和亚马逊合作的做用户调研数据,意在调研用户感兴趣的产品;美食不适合粗放式引流量,重在做引导;
5)载体方面,自2011年5月移动端豆果美食正式上线,到目前旗下的移动端激活量达2千万,未来中心会全放在移动端;PC端山河日下,预计三五年之后可能就不会有pc端的网页。
据石捷透露,豆果融资已经告一段落,具体细节不方便公布。未来产业链会更深层,做自由产品,采取“小步快跑”模式,一步步尝试。就像建城堡,大公司会花大价钱设计城堡的样子,搭出一个模型;而小公司则一步一步积攒零件,逐步向城堡靠拢,不限制城堡样子。目前,美食应用主要用户还是女性,未来希望男同胞回归家庭,更多人通过美食应用学到中国菜的精髓,体会到烹制菜肴的乐趣。
【版权声明】行行出状元平台欢迎各方(自)媒体、机构转载、引用我们原创内容,但要严格注明来源:;同时,我们倡导尊重与保护知识产权,如发现本站内容存在版权问题,烦请提供版权疑问、身份证明、版权证明、联系方式等发邮件至service@hhczy.com,我们将及时沟通与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