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15年的天猫“双11”全球购物狂欢节中,阿里巴巴创下了912亿元的销售纪录,24小时卖出的商品总额超过了美国“黑色星期五”全国线上线下销售的总和。有人问我,在体量已经这么大的情况下,阿里巴巴为什么能够取得这么大的增长,再创纪录?我的回答是,这不是阿里巴巴一家公司创造的,912亿元是从供应、营销、物流到消费者整个生态系统共同创造的。在目标一致、标准统一、链路顺畅的情况下,我们可以看到商业生态全面融合互联网所爆发出的惊人威力。
今天,中国作为如此庞大的新兴经济体,在拥抱互联网的过程中,互联网结合商业发挥了巨大的能量。所有行业都在拥抱互联网。可以说,中国在这条道路上,已经走在了全世界的最前列。但当我们谈论全渠道用户管理、全渠道销售的时候,更多的还是在讨论互联网对消费侧的影响。
展望未来,互联网推动实体经济更深层次的爆发点是什么?其实是基于通过互联网获知消费需求变化,最终指导供给侧的升级。
阿里巴巴平台上的数据每天都在印证一个趋势:消费升级——消费者已经逐步进入了追求个性化、品质、体验和时尚的阶段。跨境电商在飞速发展。法定节假日里,我们也可以看到很多中国消费者出国消费。为什么出现“海淘”,为什么人们一定要出国购物?实际上这背后是消费需求已经发生了变化。互联网把信息流通成本无限降低,消费者获得信息的方式发生了变化,消费需求一定会随之发生变化。如果我们的供给端还在按照原来的方式为消费者提供产品,一定无法满足未来消费的需求。
而通过互联网,企业获得消费者的信息过程变得非常扁平而快速。所有消费者可以触手可及,所有消费者行为、偏好的数据可以更容易被捕捉和获取、分析。企业可以随时可以看到消费者评论,从社交媒体上查找口碑,在社区里找到共同爱好者。这一切,都将转换为生产力,指导供给侧随之变化,提供能满足消费者需求的产品和服务。
比如今天很多制造企业,有着令人担忧的库存问题。库存是怎么产生的?库存是信息不对称的产物。我们拿服装行业举例,这是最经典的经销模式,厂商创立一个品牌,请设计师设计产品,一年开几次订货会,每个地方招募经销商,经销商开门店,品牌商的工作就是把货卖给经销商,销售就完成了。这个货是不是到消费者手里,其实品牌商很难知道。消费者对品牌反馈如何,品牌也很难知道。当这个货以填鸭方式进入市场之后,整个市场反应都是后置的。
互联网帮助供给侧升级的过程,实际上就是对企业的生产流程、供应链方式进行变革的过程。通过互联网,消费者的需求可以瞬间反映到生产供给端。整个供需结构不是树状结构,而是网状结构。消费者的需求可以迅速得到总结,让供应链的组织变得更加高效。
2016年,我们更需要的是展望未来。我们正处在移动互联网时代,并将走向万物连接的物联网时代。未来所有的终端都能获得消费者信息,反馈给制造者。在互联网的作用下,供给侧最终会出现全新的商品设计流程、商品生产流程。这样的流程的改变最终会走向满足消费者更加个性化的定制经济。
此前,人们常把互联网等同于一个销售渠道。实际上,作为供给侧的企业,应该通过互联网快速获悉消费端的变化,并通过互联网、大数据工具,对自身工艺、流程、供应链模式升级,以满足消费端的变化。这才是互联网+,这才能给所有商业、制造业、生产企业带来完全新的充满想象力的空间和机会。
(本文为阿里巴巴集团CEO张勇在中国经济网撰写的专栏。)
【版权声明】行行出状元平台欢迎各方(自)媒体、机构转载、引用我们原创内容,但要严格注明来源:;同时,我们倡导尊重与保护知识产权,如发现本站内容存在版权问题,烦请提供版权疑问、身份证明、版权证明、联系方式等发邮件至service@hhczy.com,我们将及时沟通与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