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资原本对一家公司而言,是好事。然而,当一家初创公司,为融资而不断融资,因烧钱而不断融资,则会适得其反。在外卖圈里,饿了么就是这样一家走到危险境地的公司。2015年12月底,饿了么委身阿里的传闻不绝于耳,然后时光流转,直到今天双方也没有进行官方确认,而阿里的沉默更是耐人寻味。不过无论融资成功与否,饿了么都已经陷入一种万劫不复的境地:成,则以张旭豪为首的管理团队丧失控制权;不成,则饿了么资金链断裂,面临崩盘危机。
不断地融资,管理团队正失去控制权
自2014年5月拿到大众点评8000万美金投资后,张旭豪的饿了么就开启了“疯狂融资+超级烧钱+恶性循环”之旅。
在2015年年末,饿了么就先后被传出两笔融资消息。其一是在11月下旬,滴滴出行完成了战略入股饿了么的协议签署和股权交割。
而另外一个融资传闻发生在12月底,传阿里12.5亿美元投资饿了么成第一大股东。
一旦阿里吃进饿了么属实,那么,通过不断地融资,以张旭豪为主的饿了么管理团队所占有的股份将被疯狂稀释。按照媒体的说法,阿里巴巴投资饿了么12.5亿美元成第一大股东,加上之前的滴滴投资,饿了么的创始团队所持公司股份将不足10%,实际上已经丧失了对公司的控制权。
这不能不说是饿了么这家初创公司以及张旭豪本人最大的悲哀。当自己创建起来的公司由于不断的融资而失去控制权,这家公司就成了别人的儿子甚至孙子。在阿里60亿“复活”口碑并不断加大力度扶持之下,饿了么在阿里系的处境可想而知。
为了数字而不惜失去诚信
实际上,对饿了么而言,阻碍其发展的,除了不断融资不断稀释股权直至丧失控制权以外,其日订单量数据造假、默许刷单行为这一系列的不诚信之举,更是让饿了么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
对外卖平台来说,诚信乃立命之本,没有诚信,谈何食品安全?谈何品牌形象?谈何发展未来?
然而,饿了么似乎并不在乎恶意透支自己的诚信。
2015年下半年,多家媒体报道称,饿了么联合创始人康嘉,在公开演讲中透露,饿了么实际日订单量为120万至140万单,这与饿了么此前宣传的日订单超200万严重不符。而从饿了么事后紧急联系媒体进行删改来看,也从侧面佐证了饿了么日订单量数据造假的事实。
不仅如此,由于饿了么利用其不断融资而疯狂烧钱补贴,其甚至还催生了外卖O2O的刷单产业链的茁壮成长。
2015年9月,据 IT时报报道,“记者在一位业内人士的‘指导’下,成功在‘饿了么’平台上完成一个首单立减的‘刷单’试验。”
该媒体援引一位刷单圈的人士透露,“一家拥有2-3家连锁分店的商户,平均一天轻松刷到50单以上,按这个量算,光是补贴的收益每月就有上万元,他见过最多的商户一天曾刷了1200单,按照每单10元计算,一天的刷单收入就能过万元”。
苍蝇不叮无缝的蛋,如果不是饿了么默许刷单行为,谁又敢胆大妄为不惜触犯法律去刷单赚补贴?
呜呼哀哉,这一切不过是饿了么为了数字更漂亮而“惹的祸”。
而这也反映出饿了么在管理上存在诸多漏洞,以张旭豪为首的管理团队在饿了么扩张的过程中,其管理能力并没有相应跟上节奏。
而一旦阿里入主饿了么,必然会对张旭豪整个管理团队极度不满意,无论是从策略、品牌还是其他管理角度上,都会存在种种疑虑。因此,不难预见的是,阿里很有可能会将饿了么现在的管理团队连根拔掉。这在阿里收购历史上并不是没有先例,此前的高德地图被阿里收编后,其原有管理团队的结局就是如此。而存在订单数据造假、默许刷单行为等不诚信“前科”的饿了么管理团队极有可能会在阿里入主后狼狈出局。
【版权声明】行行出状元平台欢迎各方(自)媒体、机构转载、引用我们原创内容,但要严格注明来源:;同时,我们倡导尊重与保护知识产权,如发现本站内容存在版权问题,烦请提供版权疑问、身份证明、版权证明、联系方式等发邮件至service@hhczy.com,我们将及时沟通与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