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小编一点击新闻网页,跳出来的都是关于打车软件的报道。说实在的,现在的“互联网+”真是无所不能,连打车都能预约了。这不最近听说网约新政出台了,爱凑热闹的小编迫不及待想去一探究竟了。
千呼万唤始出来。近日,国务院正式对外公布了《网络预约出租汽车经营服务管理暂行办法》,与此同时,备受司机朋友和乘客们瞩目的“网约车”被“正名“了。
沉疴积弊呼唤新棋局
网约车出现后,在方便了市民出行的同时,也出现了驾乘矛盾难处理、人身安全事故责任难追究、个人信息泄漏风险难避免等问题,这其中新旧矛盾交错,还涉及乘客、驾驶员与出租车公司之间的利益博弈。
《2015年中国“互联网+”出行研究报告》显示,移动出行市场开始从出租车打车市场向各个领域快速渗透,包括专车、拼车等。2014年,移动出行用车用户规模达到2.11亿人;2015年,移动出行用车用户规模为2.69亿人,同比增长27.5%。但网约车责任主体不清、驾驶员专业水平不高、乘客安全和信息安全缺乏保障,专车太贵、快车太少、顺风车需提前预约,在告别“烧钱补贴”时代后,打车软件渐成“鸡肋”。
而传统出租车方面,截至2015年年底,全国共有出租汽车约139万辆,出租汽车经营企业约8500户,个体经营户约13万户。一些城市甚至并未对出租汽车经营权设置期限,存在私下炒卖,导致经营权价格畸高,经营成本居高不下,行业缺乏退出机制,运力调整困难。打车难的问题频频出现,市民直呼等不起了。
打车软件在诞生之初本是出租车司机的“盟友”,在红包补贴和接单便利之中度过“蜜月期”。而在打车软件推出专车、快车、顺风车等一系列产品后,出租车司机傻了眼,二者“反目成仇”。
小编有话要说:网约车和出租车相比,虽然更加方便了人们的出行。但是网约车依托智能手机而生,那些老年人不会用智能手机,甚至没有智能手机,怎么办?所以说,二者各有优势,只有双方取长补短,把用户需求放在首位,让人民群众有更多的获得感。这样才是双赢。
新政彰显大智慧
滴滴、优步、 神州专车、易到用车、首汽约车等网约车平台充分利用社会车辆,为有特别需求的出行人群提供高品质服务,属于供给侧的市场服务,利国利民,必须确认其合法的市场地位,给予必要的“名分”。
此次“暂行办法”提出,对符合条件并登记为预约出租客运的车辆,发放《网络预约出租汽车运输证》。这意味着对符合预约出租客运条件的社会车辆网开一面,网约车可以名正言顺地进入出租车市场,不必再东躲西藏。
此次改革,文件制定经过10多个部门、100多次会议讨论,最大限度地兼顾各方利益。比如,对网约车价格的规范、“份子钱”由各方协商确定并动态调整、经营权无偿有期使用等,实现了对出租车和网约车双方的一种利益平衡。
改革无穷期
监管部门在此次改革中改变了固定思维,把“互联网+”的大智慧引入改革中;对网约车由堵到疏,视野更开阔,方法更灵活,政策更开明。
交通运输部表示,各地交通执法部门要健全工作机制、完善工作制度、规范执法流程,在法律职责范围内,依法依规、公平透明地执法;要推广“双随机、一公开”抽查模式,联合公安、工商等部门对“黑车”进行严厉查处,为出租行业改革发展营造有利环境;通过信息化手段加强对网约车经营行为的监督检查,依法处置违法违规行为,营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秩序;要多角度、全方位规范执法行为,畅通内部监督渠道,健全执法检查和执法考评机制,对执法不严、有法不依、滥用职权的执法行为和人员要严肃查处,同时要拓宽社会监督渠道,接受社会监督,促进执法规范化。
值得注意的是,“暂行办法”规定,网约车平台需根据经营区域向相应的出租汽车行政主管部门提出申请,地方政府对网约车的具体管理标准和营运要求有一定的裁量权。这意味着网约车平台将面临上千个地方市县的属地线下审批和监管。从这个角度看,网约车仍处于被任意裁量的弱势地位。
网约车合法化后,对于那些“黑车”司机来说,可以名正言顺载客,不用再和城管躲猫猫,是可喜可贺的。 但是,任何改革都是一把双刃剑,网约车未来究竟如何,恐怕那些网约车行业主管们也不得而知?
【相关阅读】
【版权声明】行行出状元平台欢迎各方(自)媒体、机构转载、引用我们原创内容,但要严格注明来源:;同时,我们倡导尊重与保护知识产权,如发现本站内容存在版权问题,烦请提供版权疑问、身份证明、版权证明、联系方式等发邮件至service@hhczy.com,我们将及时沟通与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