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1日,中国消费者协会发布了《“双11”消费维权舆情分析报告》,报告显示,在11月1日至11月15日共计15天的监测期内,共收集“双11”相关“消费维权”类信息7908929条。其中,负面信息655376条,日均负面信息43692条。
报告显示,负面信息中涉及快递、售后服务、预售规则、促销宣传、产品质量、价格和信息骚扰等方面问题的较多。其中快递、售后服务、预售规则和促销宣传方面的负面信息量均超过10万条,分别为19.7万条、16.7万条、15.6万条和13.8万条;产品质量负面信息量5.7万条;价格负面信息量4.3万条;信息骚扰负面信息量1.9万条。
中国消费者协会还利用互联网舆情监测系统,对从11月1日至11月15日期间的“双11”消费维权情况进行了网络大数据分析,结果表明消费者维权有四大陷阱:
一是产品质量问题多,“直播带货”存在虚假宣传。
二是价格套路和促销陷阱多,促销规则的复杂化,抬升了交易成本。
三是预售规则、退货规则的霸王条款多。
四是促销短信频造访,消费者不堪骚扰很“闹心”。
“双11”消费维权舆情影响面广,成因复杂,具有“短期”、“集中”、周期性呈现且兼具“长尾效应”等特点,对消费信心带有一定负向影响。为此,中国消费者协会提出以下建议:
一是加强电商平台“第一责任人”意识,严格监督惩处措施,净化网络消费环境。
二是加强网络直播带货审查监管,完善“网红带货”诚信评价机制。
三是加强消费者个人信息保护,明确个人消费数据信息合法使用的边界。
四是加强消费教育与引导,提升消费者辨识能力,倡导理性健康消费。
五是呼吁电商平台摒弃唯流量是举的思维模式,通过转型增效改善消费者购物体验。
报告还指出,“双11”不应仅是电商收割用户的战场,而应聚焦对用户体验的关注和满足。走过了十年的“双11”,如果不能真正继续保持“互联网思维”,如果不对现有的促销模式与配套服务进行转型增效,消费者对各大电商平台“双11”运营套路的诟病与质疑,最终必将带来“质变”。
【版权声明】行行出状元平台欢迎各方(自)媒体、机构转载、引用我们原创内容,但要严格注明来源:;同时,我们倡导尊重与保护知识产权,如发现本站内容存在版权问题,烦请提供版权疑问、身份证明、版权证明、联系方式等发邮件至service@hhczy.com,我们将及时沟通与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