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断言:即将迎来的喜庆佳节,可能又是一场“造山运动”。什么山?“月饼山”。调查显示,仅去年香港平均每个家庭丢弃月饼1.17个,全港共丢弃约270万个月饼,叠起后相等于110座大帽山的高度。大帽山是香港最高山峰,海拔958米。环保团体建议市民,今年在送月饼前应要询问收礼者是否有需要,收礼者也要坦陈意愿,以免造成不必要的浪费。
此类情况岂止香港?无人能够统计出:一场节庆过去,大陆上到底堆积着多少“月饼山”和“月饼盒峰”?而且,也无法统计出,还有多少“元宵山”和“粽子山”?这几座“大山”,常常压得消费者透不过气。有些人家积压不少月饼,过完节又送不出去,于是全家人就把它当早餐和“药”来吃。有的黑心商家则将未销售的月饼“回炉”,有的甚至将陈馅来年再用。
人们常常形容中秋节是“忙死卖月饼的、累死送月饼的、愁死吃月饼的。”您就瞧吧:汽车里塞的,人们手里拿的,家家户户堆着的,全是月饼。有统计说,我国月饼生产量为25万吨以上,销售收入超过110亿元。城镇居民无疑是主要消费者,而其中又以相互馈赠为主。由于月饼糖分大、口味腻、放置时间一长,最后很多就当成垃圾扔了。还有那些奢华包装,更是给环保带来难以消化的负担。专家表示,当月饼作为“礼物”而存在时,出现流通量大于实际需要量的可能性较大,容易造成浪费,需要引起全社会的关注。民俗学家更是循循善诱:中秋节最核心的文化内涵是祝愿社会进步和家庭团圆,所以为海内外华人予以高度重视。但现在这一重要文化内核被人们淡忘,于是端午成了“粽子节”,中秋成了“月饼节”,就剩下简单的“送”和“吃”两个字。只可惜,这么多重要的文化内涵,都让一块小小的月饼承担了,它又怎么能承担得起?
诚然,月饼是中秋节的传统食品,如果一下子没有了月饼,大家难免感觉中秋节不像中秋节。但如果大家把主要精力都放在送月饼上,那么中秋节就更变了味儿。值得指出的是,如今中秋节月饼泛滥,其一个主要原因是商业化。说白了就是月饼生产商有意放大中国社会文化中的人情元素,拼命生产高档奢华的月饼产品,从而误导了人们的节日消费观。
没啥说的,当务之急是收复“文化阵地”,让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在现代化土壤中找到生命力,还中秋节和月饼一个“本真面目”。有人说道:当中秋节失去了“嫦娥奔月”、“月是故乡明”,只剩下送来送去的俗套,无疑是传统文化的悲哀。个人建议,尽快建立一个正规回收机制,既能让未过保质期的月饼“发挥余热”,又能堵住过期月饼流入市场的渠道,月饼消费或许就能走上正规。最重要的是,帮助公众树立新的节日消费观:“饼”不在多,够吃就行。总之,只要浪费现象存在,我们就要挖“山”不止。
【版权声明】行行出状元平台欢迎各方(自)媒体、机构转载、引用我们原创内容,但要严格注明来源:;同时,我们倡导尊重与保护知识产权,如发现本站内容存在版权问题,烦请提供版权疑问、身份证明、版权证明、联系方式等发邮件至service@hhczy.com,我们将及时沟通与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