凭借上万家制鞋和服装企业组成的产业群,泉州GDP总量连续13年位居福建省第一。但今年,随着整体经济形势持续下行,泉州正经历着一场行业寒冬的考验。
近日,证券时报记者实地走访了泉州多家制鞋企业,以期真实地反映当地鞋业市场所遭受的冲击,寻找泉州那些正在积极转型突围的企业。
在东莞“倒闭潮”、温州“跑路潮”等字眼不断冲击人们眼球的时候,作为福建省民营经济最强市,有着“鞋都”之称的泉州市,也难独善其身。
最近,证券时报记者在泉州实地走访时了解到,这个消费者所熟知的安踏、360度、匹克、乔丹、贵人鸟、德尔惠等国内大多数运动品牌的发源地,如今正遭遇行业滑铁卢,企业普遍面临市场下滑、产能过剩、库存高企的现状,有的甚至干脆关门停业。
当地业内人士向记者透露,为了出清库存,各大企业使出了浑身解数。运动品牌特步在今年全国经销商订货会上,就直接将宝马车开到现场,对达到一定订单量的经销商直接奖宝马。这一举动,一度引来众多企业模仿。
鞋材企业悄然停产
泰亚股份 (002517)是泉州一家鞋材生产企业。在2010年泰亚股份的招股说明书中,公司自称是泉州地区规模最大的运动鞋鞋底企业。
不过从公开数据来看,当地另一家鞋材企业清美(中国)有限公司的规模要远大于泰亚股份。2007~2009年三年,清美公司的营业收入总和为17.55亿元,为泰亚股份三年营业收入总和的一倍有余。此外,从证券时报记者的实地调查来看,清美工业园不论占地规模还是现代化程度都远胜泰亚股份,宽敞靓丽的厂区和豪华的办公大楼在陈埭镇独树一帜。
泉州当地一家鞋厂负责人杨先生介绍说,清美原本是一家规模庞大的代加工厂,其代工品牌包括“贵人鸟”、“乔丹”、“赛琪”、“361度”等许多知名品牌。
而这家规模远超过泰亚股份的鞋材生产企业,如今已经悄然停产,9月初记者实地采访时,偌大厂区几近空无一人。
记者到达清美工业园时,园区大门处,摆放着一块简陋的招聘广告牌,写着某公司因业务需要,搬迁至清美工业园,需要招聘十余名工人。这一招聘数字与规模庞大的园区相比极不相称。
在园区内负责养护的工人许先生告诉记者,清美公司已经停产数月了,公司原来的设备、生产线早已卖掉,目前靠出租厂房和办公楼维持运营。他指着园区入口处4栋修建到一半的独栋别墅告诉记者,那里原本是企业主盖给自己住的别墅,兄弟4人一人一栋,如今却成了一片荒芜之地。
据许先生介绍,这个工业园去年6月份刚刚投产。公司2010年3月在新加坡上市后,还有省部级高官来公司视察过,没想到如今落到这番境地。不过,当记者问及老板是否“跑路”时,他做出了否定的回答,并表示“老板还不时在园区里转悠”。
“这或许就是泉州一带民营企业主与温州、东莞一带企业主的最大区别。”晋江制鞋工业协会副秘书长王志勇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虽然目前泉州的民营企业出现了一些困难,但还没有出现老板“跑路”的现象。
王志勇认为,这主要与泉州民营经济的家族化背景有很大关系。东莞一带的民营企业,主要是香港或台湾的商人到当地租赁厂房经营。而泉州是著名侨乡,当地的企业多为归侨创办的家族企业,厂房、设备的产权都是个人所有。
“由于整个家族都在这里,即使出现亏损,也会想办法维持,不会一走了之。”王志勇说。
募资流向别处
当地一些业内人士表示,虽然清美公司主业停产,但是凭借着新加坡上市融来的资金,企业并没有完全垮掉。
据了解,泉州一带的民营企业以中小规模为主,这些企业获取银行贷款难度很大,上市融资成为企业发展的一条捷径。到今年9月初,泉州共有境外上市公司62家。
不过,当地业内流传这样一种说法,虽然近年来境外上市企业数量剧增,但没有把募集资金全部投向主业,也是造成企业出现经营困难的一个重要原因。
坊间的说法是,境外上市融来的资金,除了投入主业外,有一部分实际上变相投入了房地产、矿业等高风险、高回报的行业,这个比例在30%左右。这在很大程度削弱了公司的主业优势。
杨先生向记者透露:“清美的老板就投资了房地产业,据说效益还不错。”不过,这一观点记者尚未获得官方消息证实。
“资金从实业流向投资领域,对老板来说当然是轻松了,但是对整个产业链肯定是有害的。”有当地业内人士表示,“因为产业链的形成是一个漫长、困难重重的过程。”
而这实际上正暴露出了境外上市公司的监管盲区。福建创元律师事务所资深律师齐伟告诉记者,目前对境外上市公司的日常监管,国内并没有明确的法律法规,主要还是依赖其上市地交易所的监管。
针对清美公司停产歇业但是股票仍在交易的情况,齐伟认为有可能是公司尚未完全披露其经营信息。
最严重的一次危机
清美公司的情况并非个案。
一位在福州经营一家中等规模服装厂的企业主告诉记者,自今年年初以来,从泉州一带过来应聘的工人数量突然增多了。“这是往年从来没有出现的情况,这些工人原来都在泉州的鞋厂、箱包厂打工。”
王志勇告诉记者,制鞋行业是泉州下辖晋江市最具代表性的传统行业。制鞋行业的产值和税收在晋江市GDP和财税收入的占比长期保持在23%左右。“但最近几年形势不好,特别是出口量,好比王小二过年,一年不如一年。”王志勇表示。
“这是鞋服产业近年来最严重的一次危机。”上述杨先生向记者分析说,“内销市场的急剧下滑是行业陷入困境最直接的原因。加之原来专注外销的厂家纷纷转向国内市场,市场短时间内就饱和了。”
“去年大家都认为今年的销售形势会很好,纷纷扩大产能。谁也没料到,国内宏观经济形势会持续走低,消费需求也出现大幅下滑。”杨先生介绍说,“以安踏为例,今年的订单量整整下滑了40%。而清美公司之所以关门停产,直接原因也正是订单量严重不足。”
杨先生告诉记者,今年以来清美的订单量下滑得非常厉害,与公司产能严重不匹配,“如果继续开工的话,工厂将陷入亏损,与其如此,还不如停产”。
记者掌握的材料显示,今年1~7月,泉州市规模以上企业存货达到675.8亿元,同比增长了16.1%,尤其以纺织、鞋服等行业最为突出。
实际上,不仅是鞋服企业,整个泉州传统产业都面临着盈利空间缩小,亏损面扩大的压力。
“目前厂房空置出租的情况在一定程度上确实存在。”晋江市一位政府官员向记者坦言,“大企业增速都在下滑,更不用说中小企业。”不过在他看来,产能扩张并不是造成目前困境的主要原因。主要还是受整个经济环境下行、市场需求萎缩的影响。
数据显示,1~7月,泉州规模以上工业利润增长了5.5%,增幅同比回落高达40.5个百分点;全市规模以上企业亏损额达38.12亿元,亏损额比去年增加了30.57亿元。
政府企业联手寻找新出路
“面对行业现状,以往闽南商人习惯于单打独斗,宁为鸡头不为凤尾的观念正发生变化。”泉州当地官员告诉记者,“甚至有一些经营情况还不错的企业现在都愿意被更大的企业收购、整合,这在‘重面子’的闽南地区以往不可想象。”
业内人士认为这为民营企业提供了一条很好的退出渠道,也利于解决同一区域内传统产业过于同质化问题。记者了解到,泉州当地一家大型境外上市制鞋企业,也正在筹划收购一家同业企业,目前手续已在办理中。
为此,晋江金融办专门设立了并购重组科,一方面鼓励企业到海外收购品牌技术,另一方面鼓励在本地进行产业整合。“这个月底我们还将邀请欧洲一些国家的驻华大使来晋江牵线搭桥,把欧洲的理念和信息传递给企业。”上述官员介绍说,相对东莞等地,晋江最大优势在于产业链完整。以制鞋为例,仅陈埭镇的产业链就可以满足从原材料到生产设备以至研发、品牌推广的全过程。
他告诉记者,目前政府正鼓励大企业扶持小企业,适当调节订单分配,让小企业有工可开。今年4月份,晋江市政府召开民营企业创业大会,特地组织了一个鼓励企业间合作的签约仪式,希望大家共渡难关。
虽然从实地采访来看,鞋服等传统产业困难重重。不过,从政府公布的数据来看,民营经济总量仍在增长。今年1~7月,泉州市规模以上民营工业累计实现增加值1110.5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88.6%,同比增22.4%;比同期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速高出7.7个百分点。
相对而言,一些较早开始实施转型升级的中小企业境况颇为良好。
泉州三宏再生资源科技有限公司是一家丙纶(PP)纤维制造企业,产品主要为箱包和户外用品的原材料。与其他传统制造类企业一样,公司同样面临重重压力,毛利不断下滑。
“前几年,企业开始考虑技术升级,研究利用将CD碟片、渔网等PP废旧材料进行回收加工,替代最初使用的纯聚丙烯原材料。”据公司首席财务官庄晓彬介绍,研发成功后,原材料成本比之前要节约20%,一方面提升了利润空间,另一方面也有利于环境保护。
此外,当地另一家公司神州电子原先的产品主要外销,2007年后公司开始大力开拓内销市场,并利用国家产业扶持政策,积极介入直播卫星市场。据公司副总黄聪龙介绍,企业今年的订单比去年至少翻了一番。
泉州经济技术开发区上市办副主任林文彬认为,目前泉州传统产业的转型不乏亮点,其中之一就是依靠传统产业多年沉淀积累的经验和资源,一些企业已经开始转向专业的装备制造、技术输出。这有望成为今后泉州民营经济的一个新增长点。
泉州金融改革远水难解近渴
出口萎缩、内需下滑、库存高企、成本上升是困扰泉州民营经济发展的四大难题,而资金紧张更是中小企业面临的生死存亡难题。
泉州一带的中小民营企业多采取订单生产,从接单生产到交货回款,在此期间生产企业需要垫付自有资金。
以往泉州鞋服企业的订单跨度一般在半年左右,长期的甚至能达到一年。但是今年来,受限于利润空间和资金压力等因素,目前几乎所有企业敢于承接的订单周期就是在一季度左右。
除订单周期缩短外,今年的订单款式多,但数量少,因此生产成本高企,使中小企业的资金链更加困难。
尽管当地的中小企业经营者普遍抱怨银行系统过于保守,程序复杂。他们认为,虽然目前泉州一带的民营企业由于家族、地缘关系,为了保工人、保成本,再低单价的订单也会接,但若经济形势进一步恶化,银行难以贷款,资金无法跟上,类似温州的“跑路潮”会否出现难以预料。
记者了解到,转向高成本民间借贷的企业已不在少数,另外银行普遍上调贷款利息,进一步使企业融资成本大幅增长。官方数据显示,今年1~7月,泉州规模以上企业利息支出37.68亿元,同比增长了27.6%。
当地政府官员表示,正是考虑到金融发展相对实体经济已经严重滞后,所以泉州的金改规划早已开始。
泉州市发改委在书面回应记者采访中指出,泉州申报的是“金融服务实体经济改革试验区”,若能得到批复,将有更多的政策支持以引进更多的金融机构,有利于实现民间资本阳光化,更好地服务当地实体经济的发展。
不过,考虑到目前温州金改尚在探索阶段,多数受访者均表示泉州金改的象征意义远大于实际意义,类似于在“国务院挂个名”。
可喜的是,当地政府也已意识到解决实体经济融资需求的迫切性。
该单位领导正忙于面试政府引进的金融机构负责人。他表示,泉州金改与温州的侧重点会有些不同,主要是考虑怎样吸引更多的金融机构设点。
晋江已于近日出台了《建设海峡西岸金融改革创新先导示范区工作方案》,一方面加快引进各类金融机构率先入驻,并提供先行先试的优惠政策;另一方面,加快新兴金融机构体系建设,力争两年内新增3~5家小额贷款公司,组建1~2家村镇银行,鼓励本地金融机构在闽商集中的地区和来闽务工人员原籍地发起设立2~3家村镇银行,鼓励和支持民间资本参与地方金融机构的设立。
对于开发区内的企业,渠道则更加多样化。泉州经济技术开发区上市办副主任林文彬表示,除了继续推动企业上市外,政府还将大力推动中小企业到场外市场挂牌融资,直接给予现金奖励。另一方面,鼓励民营资本通过合法的创业、股权投资机构,投向实体经济,把民间不太规范的借贷,通过合法的方式投入实体经济。
【版权声明】行行出状元平台欢迎各方(自)媒体、机构转载、引用我们原创内容,但要严格注明来源:;同时,我们倡导尊重与保护知识产权,如发现本站内容存在版权问题,烦请提供版权疑问、身份证明、版权证明、联系方式等发邮件至service@hhczy.com,我们将及时沟通与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