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7日,趁天空放晴,闽清县塔庄镇茶口村的林振耀夫妻俩早上8点多就把做好的200多公斤粉干晾晒在自家场院里。
“早上3点多就起床做咧!”林振耀说,一年365天,大约有200多天,都是早上3点起床,下午四五点收工,每天能加工250公斤大米。
林振耀从1996年开始做粉干。“以前,做粉干又辛苦又没钱赚。”他说,“现在,生产的粉干有商标,有质量保证,卖得好。”收入多了,林家盖起了五层的新楼房,楼里楼外装修一新,还买齐了家电和运货的摩托车。
好口碑,却没好销路
闽清粉干始创于南宋,绝大部分产自茶口村,经洗米、淘浸、压浆等十几道世代相传的独特生产工序制成,在民间享有盛誉,是闽清一大土特产。
然而,好口碑却没给闽清粉干带来好销路。
一直以来,闽清粉干从生产到销售都是“散兵作战”,生产以手工小作坊为主,销售就靠上门来的零散批发商收购,或者农户自己运到县城的粉干店、菜市场叫卖。闽清粉干没有叫得响的统一品牌,也没有统一的技术质量标准,更没有统一的市场策划与营销,市场占有率并不高。当市场上有假冒的“茶口粉干”涌入时,甚至出现自身内部互相压价的恶性竞争局面。
如此落后的业态,如何实现产业现代化?
近年来,通过抱团发展、申请中国地理标志证明等举措,有着800多年历史的闽清粉干,重新焕发出蓬勃朝气。
抱团走出去
正在记者采访时,村里一家粉干公司的工作人员来到林振耀家,运走了委托加工的一箱箱粉干。
丁瑞珠,是这家公司的负责人。在她的工厂里,工人们操作机器包装着一袋袋粉干。包装好后,粉干被成箱运往全国各地乃至海外市场。她说,除了原有产量外,公司现在共联系有30多家农户委托加工。“公司+农户”的模式,帮助许多零散农户打开了销路,特别是中高端市场。
此外,成立粉干专业合作社和粉干协会,也是粉干生产农户抱团走出去的有效办法。
老林粉干专业合作社,成立于2009年。每家入社的农户,只需在每年初上缴价值3000元左右的一批粉干作为抵押物,就可在这一年中享受合作社提供的多项服务,抵押款项在年底收回。合作社负责将收购来的粉干统一进行质检、包装,贴上注册商标,运往福州批发市场销售。
有着190多家会员的闽清粉干协会,则着重消除市场存在的恶性竞争,打击假冒伪劣产品。粉干协会成员主要为茶口村和周边乡镇的农户。协会主要通过每月一次的例会制度,帮助成员互通生产信息,提升生产技术,提供价格标准。
俗称,晋升为“姓氏”
一直没有叫得响的商标,“茶口粉干”的称号更是被频频冒用,成为制约闽清粉干发展的瓶颈。
2008年,闽清粉干协会向县里递交申请,申报中国地理标志证明商标。闽清工商局工作人员深入村民家、工厂和福州各大商场、超市调研,发放调查问卷了解闽清粉干的市场销售情况,决定启动申请注册“闽清粉干”中国地理标志证明商标的工作。
“虽然‘闽清粉干’具有好几百年的历史,但这只是一个通俗名称,而不是产地和产品质量的标志性‘姓氏’。”闽清县工商局负责人说。
2011年7月,“闽清粉干”地理标志证明商标成功获批,地理标志产品保护范围为闽清县的塔庄镇、省璜镇、坂东镇和三溪乡现辖行政区域。这意味着“闽清粉干”成为一种只有在闽清县才能生产以此冠名的特殊农产品。
这极大激发了农民的生产热情。如今,有着600多户人家的茶口村,60%以上的农户从事粉干加工业,全村年产粉干1.5万吨,年产值达1.5亿元,成了远近闻名的“亿元村”。
【版权声明】行行出状元平台欢迎各方(自)媒体、机构转载、引用我们原创内容,但要严格注明来源:;同时,我们倡导尊重与保护知识产权,如发现本站内容存在版权问题,烦请提供版权疑问、身份证明、版权证明、联系方式等发邮件至service@hhczy.com,我们将及时沟通与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