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过历代传承,根植于福建这块沃土上的民间手工艺蔚为大观。心灵手巧的艺人就地取材,就可将石、木、竹、贝等材料加工创作成为身价不凡的寿山石雕、青石雕、木雕、竹刻、贝雕等工艺品;将竹、草、藤等不同的材料,编织成篮、帽、枕、席、包、箱等产品;其他诸如剪纸、泥面谱、彩扎、漆篮、面塑、漆线雕、花灯、角梳、木版年画、剧装、民间刺绣、渔船绘饰、纸伞、绢扇等等,无不地域特色鲜明,正是在这些民俗民艺中,人们获得了普遍的民族文化身份的认同。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传统民间手工艺愈发彰显其生命力,日益壮大,远不满足于仅仅的养家糊口,正欲成为一些地方的富民产业,为地方经济发展注入新活力,不仅为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提供了新的契机,也带动着手工文化产业这一具有中国特色的经济生产方式逐步发展。
新年伊始,我们继续“走转改”的步伐,深入各地走访我省传统民间手工艺的发展状况,并将通过《手艺创造财富》系列报道,以期在彰显我省民间手工艺的同时,能为其传承与发展打开新的思路和视野。
元旦假期的福州三坊七巷热闹非凡。
三坊七巷75号的展览馆里人头攒动,“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柘荣剪纸展”被三坊七巷纳入新春第一展。
“哇!这只孔雀真漂亮!”“这个也好美!剪出的人物像素描出来的。”“那幅青花瓷瓶剪纸,很有立体感。”……看着剪纸展览的人们,毫不吝啬他们的赞誉之词,惊叹之声此起彼伏。
不少参观者现场就在询问:这些剪纸作品出售吗?多少钱呢?
一位林先生说,他住的是比较现代的小区,觉得在钢筋结构的氛围里需要加上一点点缀,剪纸这种民族文化的点缀就是不错的选择,也是对传统文化的一种保留。
这些反应让展览的主办方之一柘荣县的工作人员们欣喜不已。
“柘荣剪纸是手工的、无价的,但曾经真的无价。”一幅幅传神的剪纸作品很精美、很惹人喜爱,可想卖个好价钱却是件难事。民间艺人们虽开始有了商品意识,却缺乏商业销售渠道,也不知道如何营销。
传承和发展民间艺术文化,单凭个人的坚持,抑或人们的喜爱是不够的。“有销路才有出路。”柘荣县文体局局长吴恩银的话一针见血。只有把艺术价值转化为产业价值,把传统艺术与财富结合起来,才能形成传承传统艺术文化的源源不断的动力。
近年来,柘荣县政府从政策扶持、资金投入以及人才培养等各个方面促进着柘荣民间剪纸艺术的传承与产业化发展。目前全县共有民间剪纸艺人300多人,专业剪纸生产企业、剪纸艺术馆9家,家庭剪纸手工作坊10多家,年均产值400多万元。
在剪纸创新方面,柘荣剪纸进行了表现手法、内容、用途领域、产品开发等多方面的新尝试。过去剪纸限于一把剪刀一张红纸,现在剪纸结合国画、油画、书法、套色等手段大大提高了剪纸的艺术性;过去剪纸多是花鸟虫鱼、人物脸谱及生活画面,现在则延伸到风土人情、卡通人物等;用途领域也不断扩大,过去剪纸主要用于节庆、生日、嫁娶等,现在剪纸可用于办公或居家装饰、艺术收藏等,还开发出镜框、卷轴等装裱产品,以及剪纸时装、剪纸瓷器、剪纸灯饰等。
为了培养剪纸艺术人才。柘荣县以中小学为载体,建立中小学剪纸培训基地,将剪纸列入中小学乡土教育课程,开设职业学校剪纸专修班;常年举办剪纸技工培训班和剪纸骨干培训班;鼓励学校引进美术人才和电脑创意人才;鼓励剪纸人才创办企业,并提供政策优惠;依托县剪纸产业发展中心培养市场营销人才。
县政府还创建剪纸产业示范基地;筹划举办国际性、全国性剪纸展览、研讨等活动;建设柘荣剪纸产业网站;引进剪纸产业中介服务机构;在三坊七巷、太姥山、武夷山等旅游点设立剪纸销售窗口;“十二五”期间,将重点创建剪纸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建设柘荣剪纸产业一条街和重点剪纸村,争取到2015年,把柘荣建成具有海西区域特色的剪纸文化产业基地。
柘荣剪纸的发展在政府和民间艺人的共同努力下,正欲将这小小的手艺,做出让人们大大惊叹的成效。
【版权声明】行行出状元平台欢迎各方(自)媒体、机构转载、引用我们原创内容,但要严格注明来源:;同时,我们倡导尊重与保护知识产权,如发现本站内容存在版权问题,烦请提供版权疑问、身份证明、版权证明、联系方式等发邮件至service@hhczy.com,我们将及时沟通与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