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雕,七分自然三分雕”,云霄县87岁的老人方启德痴迷根雕艺术40余年,出自他手的作品不计其数。昨日,笔者一走进方启德家,就被众多根雕艺术品吸引,天鹅、孔雀、鸵鸟、母鸡、“鹰与蛇”,鸳鸯、画眉、骏马等作品栩栩如生,让人爱不释手。树根、树桩在老方手中化为形态各异、寓意深长的艺术品。
坏死盆景变身精美根雕
方启德退休前在县税务部门工作。受祖上先辈的文化熏陶,他自幼爱好书法绘画。谈起因何与根雕结缘,老人回忆,40年前的一天,他起初要将一盆坏死盆景扔掉,造型奇特的树根突然引起他的注意,觉得丢了可惜,于是留下,把盆景清洗干净,带回家仔仔细细、反反复复地琢磨。他动起刻刀,在稍加雕饰后,一个活灵活现的根雕作品就诞生了,朽木竟变幻出精美的造型。从那时起,方启德便迷上了这门艺术,有空便到山上、林间搜寻树根。每找到一根“好料”,他都兴奋异常,赶紧抱回家构思雕刻。
“为了构思作品,就是半夜来了灵感,都得起床打磨,要尽量根据树根和枝条的造型、走向和纹理来创作。”由于是半路出家,无师自学根艺,老方一直秉持一颗本真、崇尚自然的心在做根艺,寻求树根的“根味”。
巧手化腐朽为神奇
闲暇时,老方常常走在云霄云陵下坂、阳下中柱、向北佳兜乡村小路上,只为捡树根。在他的生活中,似乎与树根有着“不解之缘”,在追求根雕艺术的同时,老方还对根雕造型有着浓厚兴趣。
“我将被扔在路边的树根捡回来,擦净晾干,等日后慢慢琢磨造型。”对于原材料的挑选,老方非常挑剔,因为在他看来,根雕艺术讲究自然、巧用。“经过一段时间风吹雨蚀的枯木才是好材料,” 在方启德看来,每个树根都可以造出很多种不同的形态,但是为了保留材料原形的天趣,必须尊重自然、顺其自然。“根雕,七分自然三分雕。将树根原有的‘质感’和‘根味’表现出来,才是根雕艺术的根本表现所在。”老方道出根雕艺术创作的真谛。
“这个是‘雏鸽思母’,破壳而出的小鸽子,正歪着头,眯着眼睛看太阳呢。”谈起自己的作品,老方脸上露出自豪的神情。那些斑驳虬结的枯木断根在他的巧手下,幻化成一件件传神的艺术品。老方说,根雕题名也颇具匠心,“春江水暖”的根雕如遨游大海之天鹅,头朝上尾朝下,圆张大嘴似在对天咆哮;“鹰与蛇”妙趣横生,展翅长空随时准备出击的鹰和蠢蠢欲动的蛇相持。
在创作根雕作品的过程中,老方找到了生活的乐趣,老人还将自己对根雕的喜爱通过自创诗表现了出来:“天生形态殊,独特显神奇。发现诚为贵,根雕信随缘。”老方创作的根雕作品“圣母图”、“群鹤图”被云霄云山书院收藏,其中根雕作品“群鹤图”还收入《云霄县志》。
老方说,自己创作的作品基本没卖过,很多都送人了,他希望,在保持兴趣爱好的同时,也能够推广根雕这门艺术 。
【版权声明】行行出状元平台欢迎各方(自)媒体、机构转载、引用我们原创内容,但要严格注明来源:;同时,我们倡导尊重与保护知识产权,如发现本站内容存在版权问题,烦请提供版权疑问、身份证明、版权证明、联系方式等发邮件至service@hhczy.com,我们将及时沟通与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