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价200多元的童鞋,现在只要60元就能买到。这让爱淘东西的洪女士感到十分惊喜。几天前,洪女士逛了一圈南安某鞋企的年底特卖会后,收获不小。该企业位于南安市雪峰开发区内,特卖会已持续大半月,人流却不多,现场跟当下的寒冬一样,透着清冷的气息。特卖会门口横幅上的“最低1折”字样,并未让过往人群停下匆忙的脚步。
而与南安相邻的鞋都晋江,早在去年12月就打响了特卖会“大战”。在青阳长兴路,鸿星尔克用上千平方米的场地开起了特卖会,许多知名鞋服品牌也纷纷挂出了“全场1折起”的横幅。扎堆办特卖会的场景,让长兴路俨然成为“品牌特卖一条街”。
众多鞋服企业年底“甩卖”的背后,究竟藏着怎样的业态?业内有关专家透露,这是为了清理高库存。“成本涨了,订单少了,库存高了,大品牌直接面对市场冲击,小企业自主创牌难,鞋服产业正在遭遇最漫长的一次‘寒冬’。”业内有关专家说。
困境 订单锐减库存严重 不少鞋服厂家停产
在南安康美体育用品基地的一家鞋企生产车间里,记者看到该厂生产部黄经理正在清点鞋样。
作为知名一线品牌匹克的鞋底供应企业,这家企业今年的订单量大幅减少。“以前每年可以接到500多万双的订单,现在只剩200万双不到。”黄经理告诉记者,他们长期为几家一线品牌鞋企供货,这一两年来,匹克、康辉等鞋企下的订单少了,而他们又没有自己的销路,所以也不得不跟着减产。
像这样的企业,南安有几百家。自2012年以来,一线品牌遇冷,不少南安代工企业订单锐减,企业生存成了问题。坐落在南安美林街道南洪公路旁的某工业区,原本有大大小小的鞋服加工厂多达100余家。自从2011年下半年开始,鞋服行业日渐萧条,该工业区不断有小加工厂关门停产。在刚刚过去的2012年,该工业区的全年产值大幅度缩水。截至目前,该工业区已有近半数企业停产。
企业减产,销路打不开,库存积压严重,低价特卖会也随之纷至沓来,鞋服产业迅速刮起一股特卖风潮。
在南安市沃尔玛的广场上,九牧王、特步、奇安达、战狼世家等知名鞋服品牌联手刮起了一阵“甩卖之风”,“全场1折起”、“休闲运动鞋39元起”等震撼人心的标语纷纷打出。特卖会持续了半个多月,但前往选购的人却不多。在南安鞋服店云集的长安街,记者更是看到不少秋冬旧款产品的降价特卖,“买400减200”、“全场最低3折起”、“特价商品买一送一”等广告满目尽是……
那么,南安鞋服企业究竟遭遇怎样的库存困境?就这个问题,记者进行了为期一个多月的调查采访。调查中,大多企业谈库存色变,讳莫如深。说起自身企业的困境,位于康美镇的一家体育用品有限公司负责人避而不谈。原因是他们企业这两年的产品卖不出去,如今负债累累,无力偿还债务。对于媒体的采访,他们不愿详谈,担心有债主看到报道后过来追债。
上周,记者走访足友特卖会现场,问及低价特卖是否在清理库存时,工作人员不置可否。随后,记者又调查走访了七波辉、飞越鞋服等企业,相关负责人也均以多种理由婉拒。
“就现在各大鞋厂的库存量来看,就算不再生产,还可以再卖3年。”南安某知名外贸鞋企的相关负责人一语道破鞋企窘境——鞋服产业正面临着销路打不开、产能严重过剩的问题。
探因 成本增加销售无门 南安鞋服“很受伤”
成本增加、用工难、销路无门、创牌难、融资无渠道……多种因素让鞋服企业正在遭遇史上最冷的寒冬。
在康美体育用品基地,万斯特体育用品有限公司为留住员工,正准备提高工龄奖。公司董事长张钦煌给我们算了一笔账:原来的工龄奖是每年30元,如果提到80元,假设公司有500名员工,那么单单工龄奖一项,公司每年至少要增加2.5万元的人工成本支出。
“第一年30元,第二年60元,很多员工已经看不上每年30元递增的工龄奖了,所以要提。但是提到多少是个问题,我们要慎重考虑。”张钦煌告诉记者,这只是公司每年成本支出的一笔小账,相对于整体的人工成本投入,这不过是“冰山一角”。据他统计,5年前,该公司人工成本支出约占总成本的15%,而今年已占到总成本的31%。
人工、原材料等成本的不断攀升,给不堪负重的企业再添新忧,大中企业勉强维持,小企业则不得不关门。“现在不少鞋服企业缺工,招工一年比一年难。”雪峰开发区某企业有关负责人对于即将到来的春节并无欣喜之情。眼看员工即将因春节返乡,他最担心的是员工过完节不回来。目前该企业有80%左右的员工来自省外,企业明年打算扩大生产,如果员工不及时返工,新一年生产经营就会受到影响。
在行业不景气的情况下,销路也成了大问题。据业内人士分析,市场的不断推陈出新,让上下游鞋企难以建立长期对接,内销的企业无法在市场中长期独占一席,外销企业在汇率不稳定的情况下,寻合作商无门,陷入严重困境。
“目前我们的销路虽然不成问题,但不可否认,外贸企业寻找合作商是一个大难题。”南安市顺昌鞋业有限公司董事长戴景水告诉记者,现在鞋服企业要进入外贸市场比以前难多了,市场处在新一轮重整和洗牌中,如果企业没能迅速找到合作商,时间和成本的消耗可能给企业带来新的危机。
谈起目前南安鞋服的现状,飙山狼体育用品有限公司董事长陈守则以一段亲身经历,印证了创牌的艰难。该企业在自主创牌以前,从事外贸贴牌达10年之久。2003年起,为了发展,企业开始摸索着创牌,公司把几年积累下来的大部分资金投入创牌,并斥资研发性格系列产品,将其推向市场……“当初我心里也没底,钱砸下去了,品牌创不起来,外贸贴单赚的那些钱就全打水漂了。”回忆当年的创牌路,陈守则心有余悸。“创牌后,我们要接着投入广告宣传和各种其他建设费用,还请了著名影星李小龙的扮演者陈国坤来代言,这些已经成为公司最大的开销,而我们还要耐心等待漫长的回收期。”陈守则说。
对此,有关专家表示,由于创牌的门槛非常高,风险大,很多人不愿意冒这个险,就算创牌完成之后,维持品牌的成长也很难,这将是企业长期投资又难见回报的“无底洞”。
突围 线上线下同步发展 异业联盟抱团脱困
面对订单下滑、库存严重的困境,众多鞋服企业是否可以抱团突围,迎来暖春呢?
业内有关专家指出,线上线下的同步突围,以及异业联盟发展,是目前企业走出困境的有效渠道。
在电商兴起的时下,鞋服企业“触电”已不是新鲜事。相比线下直营店和加盟店,电商可以节省很多资金成本,这就是多数企业热衷电商的原因。有关专家指出,传统鞋服企业在电子商务上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比如良好的品牌知名度有效节省了“触电”的前期投入;已有的供应链体系也为启动电子商务业务奠定了良好基础;规模优势使自身具有更强的上游议价能力等。
“电商并不是库存的‘下水道’,需结合线上线下同步发展。”业内人士表示,鞋服企业可以在网上销售产品,并保持与实体店相差不大的价格,这既消耗了库存,也能通过网络起到形象推广作用。如果一味将线上销售作为消化库存的“下水道”,将会影响品牌形象,服装企业的线上发展之路将会越走越窄。
此外,异业联盟,行销互惠,也是鞋服企业“过冬”的“暖气”。专家指出,由于目前的南安鞋服企业多为零散的各自经营,并没有像晋江一样,形成自己完善的产业链。因此,为了提高鞋服企业的联动合作,促进整个产业的发展,专家建议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建立异业联盟。
在发展瓶颈期,鞋服企业应该跳出加盟和直营的樊篱,另辟蹊径地选择无上下游垂直关系的异业联盟。这种方式可以让企业凭借彼此的品牌形象与名气,来拉拢更多面向族群的客源,借此来创造出双赢的市场利益。“这个概念已经提出很久了,但却几乎没有鞋服企业涉水。其实,如果能在联盟对象的选择上深入挖掘,寻求创新,这或许是解决鞋服产业发展难题的有效途径。”有关专家说。
【版权声明】行行出状元平台欢迎各方(自)媒体、机构转载、引用我们原创内容,但要严格注明来源:;同时,我们倡导尊重与保护知识产权,如发现本站内容存在版权问题,烦请提供版权疑问、身份证明、版权证明、联系方式等发邮件至service@hhczy.com,我们将及时沟通与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