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木雕源流
我国木雕有悠久的历史和优良的传统,可惜由于木质材料容易朽蚀,早期的作品保存下来的很少,但从考古发掘中我们还是可以看到古代木雕的精美风采。20世纪70年代,浙江余姚河姆渡文化遗址出土了一件距今7000年前的木雕鱼,它长11厘米、宽3.5厘米、厚2.7厘米,形象生动,周身阴刻大小不等的圆涡纹,是我国目前发现的最早的木雕工艺实物。当时没有金属工具,凭原始的动物骨、齿和硬质的石块来磨刻,制作的艰难程度可以想象。
商周时期的木雕,是我国木雕艺术发展中的一个重要阶段,在逐步走向成熟的过程中,已形成一定的民族特色,无论是对雕塑的整体观念,还是对木雕表现手法的追求,对后世都有很大的影响,遗留下来的木雕多为礼器,装饰方法已有施漆、镶嵌和雕花等多种。
至春秋战国时期,木雕工艺分成了建筑装饰木雕、木俑、宗教造像、礼祭等不同的木雕行业。技法由商代用于制陶工艺中拍板的简单刻纹和雕花椁板的阴刻,发展到立体圆雕工艺。当时盛行漆绘木雕,如漆木鹿的造型既生动逼真,又简括凝练,各个部位与整体和谐;刀法爽洁明快,确为难得的战国时期木雕工艺中立体圆雕的佳品。
秦汉时期的木雕工艺,在承袭春秋战国时期木雕工艺发展的基础上,又有较大的发展和提高。汉墓出土的动物木雕作品,可以说明汉代木雕工艺发展的水平。
汉代木雕以出土木俑为主,有男女侍俑、人首兽身俑、说唱俑、仪仗俑、武士俑、骑马俑、生肖俑、动物俑、神兽俑、乐俑等。其体态表情生动,头部雕刻细致,五官部位也比较准确,轮廓鲜明,脸部保持着刻削的棱线;躯体轮廓线极富曲线变化,衣纹具有质感,有浓厚的生活气息并且出现了情节的刻画。
隋唐时期,由于统治者大兴宫殿建筑,各地又广建寺庙,促使木雕工艺得到空前发展。随着佛教的传播,木雕在佛教造像和工艺小品雕刻中得以广泛运用,以木雕的佛、菩萨、罗汉等寺院造像最为引人注目。当时,越来越多的木雕多用于殿堂楼阁、庙宇民居的建筑装饰;雕刻技法则施以雕、琢、镂、刻、剔、嵌等手法,刀凿并用,观赏效果颇佳。
宋代,由于城市经济的发展和各地寺庙盛行,木雕工艺得到普及和提高。当时的木雕艺术,除继承了唐代雕刻饱满生动的作风和洗练圆熟的手法外,在题材内容和表现手法上有更新的发展。佛教人物造像与建筑装饰是宋代木雕的新领域,崇宁二年(1103年)李诚撰写《营造法式》,总结建筑木雕装饰的技艺经验,对后世产生巨大影响。其他,如木雕家具装饰、木版印刷、工艺小品雕刻。对人物的雕刻,更着意于人物心理的刻画和人物个性的表现,雕刻技法更趋成熟,刻画细腻,几近泥塑趣味,显示出鲜明的时代特征。
元、明、清三代在继承唐、宋木雕优秀传统的基础上,进一步拓宽了木雕应用的领域,创作素材广泛,将木雕艺术推向了一个灿烂的时期。
木雕佛教造像仍是木雕艺术的一个重要领域,所留存的作品也颇多。家具装饰也是木雕艺术新的表现领域,八仙桌、太师椅、柜橱、梳妆台、大花床、盆架、婚嫁喜事器物、祖宗牌位等器物上,雕神仙、刻故事,或狮、或象、或龙、或凤、福禄寿喜、吉祥如意,体现了那个时代的民俗文化内涵。建筑装饰木雕艺术普遍盛行,特别是民居建筑因为地理环境和风俗习惯的不同,呈现出千姿百态,更为各地名工巧匠施展其雕刻才能提供了广阔天地。建筑装饰采用木雕的部位是梁架、月拱、雀替、牛腿拱、檐条、柱板、华柱、窗扇等。图案纹样从祥禽、瑞兽到花果、器物,从戏曲人物、神仙故事到吉祥图案,内容丰富,题材广泛。雕刻呈多种手法,有隐起、起凸、镂空、平凸、凹刻等。各地的能工巧匠,将木雕与石雕、砖雕一起作为建筑装饰,采用大体相同的题材,又在图案组织风格和刀法上创造出了自己独特的风格,给我们留下了充溢着乡土气息的文化瑰宝。而且小件木雕用品和欣赏品最为丰富多彩,人物如神佛、刘海戏蟾、和合二仙、财神、姜太公、钟馗等;文具如笔筒、砚盒、笔架、臂搁等;匣盒如用黄杨、紫檀、黄花梨等制成的圆形、长方形、桃形、瓜形、如意形、八角形等各式木盒;文玩佩饰如石榴、佛手、青狮、白象、香坠等,题材繁多,造型各异,不可胜计。
二、木雕的传播与流传
1、浙江东阳木雕 浙江东阳是木雕的传统产地,被称为“雕花之乡”。产区主要在东阳,故名,据历史遗留实物考察,已有1000多年的历史。东阳著名的明代建筑肃雍堂,建筑上的木雕极为壮丽。清代乾隆年间,约有400多名匠师进京修缮宫殿、雕制宫灯。现北京故宫、杭州灵隐寺及东阳地区的马上桥、湖头陆、里湖等地的旧建筑上,仍保存不少清代的东阳木雕作品。东阳木雕注重实用与欣赏相结合,讲究中国画的笔意美,构图布局疏密得体,变化多端。表现形式有圆雕、浮雕、全雕、半雕之分,以浮雕为主。雕刻内容取材于古典文学名著,构图饱满,突出主题,注重情节,层次丰富,富有立体感。
2、浙江黄杨木雕 因用黄杨木作雕刻用材而得名。黄杨木生长缓慢,俗有“千年矮”之称。质地坚韧光洁,纹理细密,色黄温润,具有象牙效果,年久色愈深,古朴美观,适宜刻雕小型陈设品。浙江是黄杨木雕传统重点产区,主要分布于乐清和温州。黄杨木雕发源于乐清县,距今约150年,起源于龙灯骨架上装饰的木雕小佛像,清末发展成为艺术欣赏品,表现形式有圆雕、镂雕、深浅浮雕。
3、福建龙眼木雕 龙眼,南国异果,干果即桂圆。龙眼树,姿态万状,材质坚实,木纹细密,色泽柔和。老的龙眼树干,特别是根部,虬根疤节,姿态万端,是木雕良材。龙眼木雕在清代已有发展。龙眼木雕,是相形度势,进行雕刻,以天然逼真取胜。木雕艺人常利用它的根部及曲折疤节,因势度形雕成各类人物、鸟兽,造型生动稳重,结构优美,既符合解剖原理,又动人夸张,刀法上或斧劈刀凿,或细腻刻画。产品不论是利用木材本色,或染色棕褐色,经磨光打蜡,光亮异常,近似红木,显得古朴、稳重、大方、精美。作品一般以圆雕为主,还有浮雕、透雕,题材大多为古代的人物,又以老翁、仕女、仙佛、武士等见长。
4、广东金漆木雕 广东金漆木雕,简称“金木雕”,用樟木等雕刻,再上漆贴金,特色是金碧辉煌,玲珑剔透。在工艺上可分为三类:一是黑漆装金,二是五彩装金,三是本色素雕。表现形式有浮雕、通花透雕和立体通雕,尤以经路通畅、多层次镂空的雕刻为擅长。广东金漆木雕分为潮州和广州两大类型,风格各异。潮州金漆木雕主要用于挂屏、座屏等装饰陈设品,以花鸟鱼蟹为主要题材,刻工细腻,装饰性强。广州地区金漆木雕主要用于建筑装饰,特点是刀法利落,立体感强,适合于高、远的视距欣赏。
5、徽州木雕 徽州木雕历史悠久,在明代初年已初具规模。其采用银杏、楠本等高档木材,多用于建筑物和家庭用具装饰。创作题材广泛,有人物、山水、花鸟以及各种吉祥图案等,表现形式有圆雕、浮雕、透雕等。其十分重视木质的自然美感,一般不施髹漆,或很少一部分涂上红、黑和金色,有时能运用木材自然纹理来表现主题,装饰性较强,做工华美细致,风格缜密精巧,但略嫌繁琐。
6、湘南木雕 湘南木雕历史悠久,因产于湘西南而得名,主要装饰在建筑和各式家具上,内容题材主要有神话传说、寓言故事、戏剧人物以及吉祥图案等,表现形式有多层镂雕、深浅浮雕、透雕、圆雕以及阴阳线刻等。湘南木雕往往使用彩绘的方法,采用的颜色大多为大红、大绿、黄、墨等深色,在木地上进行绘画,色彩浓艳;在形象的刻画上,利用夸张、变形等手法,将各种形象刻绘得惟妙惟肖、栩栩如生。
【版权声明】行行出状元平台欢迎各方(自)媒体、机构转载、引用我们原创内容,但要严格注明来源:;同时,我们倡导尊重与保护知识产权,如发现本站内容存在版权问题,烦请提供版权疑问、身份证明、版权证明、联系方式等发邮件至service@hhczy.com,我们将及时沟通与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