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著名建筑学家梁思成在他的《中国雕塑史》一书中写道:“艺术之始,雕塑为先……此最古而最重要之艺术,向为国人所忽略。”中国的雕塑如何欣赏,梁思成的第二任妻子林洙曾经记录过这样一段故事,梁思成让林洙欣赏一件白色的陶猪,拉着她的手顺着陶猪的脊背从上往下抚摩,并说“你看这条曲线,这么刚劲有力,这和圆滚滚的猪好像不是一回事。但你看这整个陶猪,却又是这么惟妙惟肖。”
梁思成夫妻二人的往事,在不经意间向我们透漏了这样一个辛秘——原来我们的传统雕塑中很多审美体验是通过把玩来完成的,需要通过我们的手掌去反复盘抚,用我们的触觉去体会到那种凝练在块面和线条中的气息,与长久以来“只可会意,不可言传”的审美习惯相比,这样体悟得来的美学感受无疑更加深刻,也更为亲切。
可供把玩之物良多,如文章,汉代陈琳《为曹洪与魏文帝书》中有载:“得九月二十日书,读之喜笑,把玩无厌。”其他如书画手卷,玉石雕件、核桃葫芦,甚至也可以是烟斗这样的舶来品。不过细数起来,着重于在触感上获得审美体验的艺术门类并不多见,还真的只有在雕刻艺术、尤其是传统的文玩雕刻中方能体悟,寿山石雕当属其中之一。当代石雕艺术家们特别热衷于用寿山石雕刻把玩件,寿山石的密度适中,质地凝润,手感在诸多材质中极为出众,因此天然地适合把玩。而寿山石雕刻的技法也比较全面,可表现的形式也较其他玉石更加丰富,艺术在柔和的石质上更能体验到以刀代笔的爽利和畅快,而石材天然的形态更能激发艺术家的设计灵感,从而获得更多的创作乐趣。
文玩雕刻,重文,当有清雅气韵;亦重玩,要有爱不释手的那般亲昵。文玩类题材也始终贯穿了寿山石的雕刻艺术史。在早期,这些题材尚具有一些实用的功能,而今,这些实用功能已经趋于淡化,虽然仍以文房器物的形式出现,只是这些式样已经演变成为一个鲜明的文化符号,寿山石的文玩雕刻已经成为纯粹的审美意义上的雕刻艺术。
关于把玩之物,鲁迅先生曾有过界定,专指过去那些有几间幽雅书斋的士大夫的清玩之物,也就是他们心闲时摩挲赏鉴之物。时至今日,自可不必在乎有没有“士大夫”的身份,不过书斋文化和“心闲”的境界却是玩家不可或缺的两个必要条件。这些器物除了把玩和陈设,再无特定用途,却是书斋清玩的妙品,并与庄子“无用之用”的哲学思想相契合。在肌肤与石的摩挲中,雕刻艺术所呈现文人美学熠熠生辉,把玩于掌心,溶于心闲之境,是为大美。
【版权声明】行行出状元平台欢迎各方(自)媒体、机构转载、引用我们原创内容,但要严格注明来源:;同时,我们倡导尊重与保护知识产权,如发现本站内容存在版权问题,烦请提供版权疑问、身份证明、版权证明、联系方式等发邮件至service@hhczy.com,我们将及时沟通与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