寿山石被誉为世间的瑰宝,历来受到收藏者们的追捧。"天遗瑰宝生闽中",这是清代诗人朱彝尊赞颂福州寿山石的诗句。经过福州民间艺人们巧夺天工的雕琢,小小的石头不仅寄寓了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地方特色,也走出了一条独特的“石头上的产业之路”。
独特文化造就价昂之路
在福州有句民谚——“黄金易得田黄难”,因为资源稀缺,品质独特,加之福州工匠高超的雕刻工艺,造就了寿山石价昂之路。
在福建省工艺美术大师王一帆看来,寿山石温润如玉,它的品行就如同福州这座古城一样安逸宜居。他说,福州独特的文化底蕴,培养了一批精湛的“福州工”,他们将木雕的雕法引用到石雕上,造就了“国石瑰宝”的传奇。
“寿山石文化的真正精髓,应该是福州刻工的精湛技艺。”王一帆介绍,寿山石雕十分重视相石和刀法,对造型结构和刀法运用要求颇高,要求雕者达到“依石造型,因材施艺,以工配石”和“运刀如笔”的境界,同时汲取历史典故、古玩实物等精髓,实现艺人创作理念质的飞跃,文化内涵极其丰厚。它的精髓就是刀法,在雕刻衣褶、毛发、云、水、石等方面展现出独到的功力,既有立体感又有浑朴古雅的韵味。
寿山石雕至少有1500多年以上的开采与雕刻加工历史。有据可考,南朝宋墓出土的寿山石刻《卧猪》是目前发现的最早的寿山石雕实物,此外,福州还大量出土宋代殉葬的寿山石俑。
“以前的木雕只要适合一些粗线条的雕刻,而为适应细小的印纽雕刻,发展艺人发明各种手凿和修光刀具,这是雕刻史上最重要的改革,福州刻工从此走向成熟和完美。”王一帆告诉记者。
清代是寿山石雕的鼎盛时期,出现了杨玉璇、周尚均等诸多巨匠,他们将雕刻技艺与寿山石特性完美结合,形成一套独有的表现技法,奠定了寿山石雕刻技艺独特的地位。
解放后,寿山石得到很大的发展,在历次全国工艺美术品百花奖评选中,寿山石雕连续三次获“金杯”,名列全国同行业榜首。1997年,以寿山石雕为题材的中国邮票公开发行,在中国和世界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寿山石被誉为世间的瑰宝,历来受到收藏者们的追捧。"天遗瑰宝生闽中",这是清代诗人朱彝尊赞颂福州寿山石的诗句。经过福州民间艺人们巧夺天工的雕琢,小小的石头不仅寄寓了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地方特色,也走出了一条独特的“石头上的产业之路”。
“热潮”退却后的“冷思考“
价格一路高歌猛飞,从业人员不断涌入,产业规模不断扩大,如今的寿山石已经到了一个重要的关口。而在这个关口上,资源的不断减少与从业队伍文化视野的局限,却让这个产业,陷入了茫然和困惑。
首当其冲的就是资源管理问题。对于石材原料的过渡倚重让寿山石产业的准入门槛低,进而导致石材的浪费。“一块好石材,在一个拥有精湛工艺的雕工手中,它的价值就大大提升,而若是落入蹩脚的雕工手中,就是对于资源的极大浪费。”王一帆说。
其次,传承与创新问题也是业内外人士关注的焦点。“寿山石在发展过程中,要传承与创新并重,避免‘重材轻质’。”王一帆看来,创新包括两个方面,一是雕刻技艺的创新,二是题材的创新。随着未来寿山石走出国门外,寿山石雕的工艺将越来越受到关注。要想与其他优秀艺术品同场竞技过程中脱颖而出,创作水平就必须要提高。
此外,还存在市场建设过程中,缺乏通盘规划,低水平重复建设问题。眼下福州寿山石交易中心以超过10个,但除却位于三坊七巷的寿山石文化城和位于六一路的特艺城产生一定集聚效应外,其他市场特色都不明显。
作为一个拥有千年历史的古老行业,如何在继承传统优秀工艺的同时,与当下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更好接轨,或许才是未来寿山石产业发展关键所在。
【版权声明】行行出状元平台欢迎各方(自)媒体、机构转载、引用我们原创内容,但要严格注明来源:;同时,我们倡导尊重与保护知识产权,如发现本站内容存在版权问题,烦请提供版权疑问、身份证明、版权证明、联系方式等发邮件至service@hhczy.com,我们将及时沟通与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