寿山石主要分为田坑石、山坑石、水坑石三大类,而田坑石的主要品种为田黄。
田黄的矿物成分主要为迪开石,可含少量的高岭石、伊利石或珍珠陶土,个别田黄的主要矿物成分为珍珠陶土,含少量迪开石、高岭石等矿物。田黄具有一定的磨圆度并常有石皮、红格、萝卜纹等标志。田黄现在主要产于寿山村坑头溪源头至结门潭约8千米沿溪两岸水田及河流底部的沙砾中。
1.田黄的颜色
田黄的颜色有黄色、白色、红色、黑色等。
(1)黄色
黄色的田黄又称“田黄石”、“田石”,是田石中最常见的品种。田黄石因色黄而得名,表皮多具不透明或微透明淡黄、黄色层,亦有白、黑等色皮层。质地细腻、温润、萝卜纹细密,条理清晰,按色相分为黄金黄、枇杷黄、鸡油黄、桂花黄、橘皮黄、熟栗黄、杏花黄、肥皂黄及桐油黄等多种。其中,以枇杷黄最正,属田黄的标准色;黄金黄色嫩质灵,在强光下金光闪耀,十分珍贵,价格也最昂贵(如图)。田黄石中有一种外表包裹白色皮层的品种,俗称“银裹金田石”或“银包金”,十分奇特;而相对透明度高、纯洁通灵者称之为“田黄冻石”,晶莹明亮、光彩照人,十分难得。
(2)白色
白色的田黄又称为白田石,其色泽很少纯白,多略带微黄或蛋壳青,其萝卜纹明显、细密,红筋、格纹鲜艳(如图)。在白田石中有外表全裹黄色层者,别名“金裹银田石”,俗称“金包银”,白田石中质地晶莹通透者称“白田冻石”。
(3)红色
红色的田黄又称为“红田石”,俗称“红田”,可分为“橘皮红田石”与“煨红田石”两种。前者为本色,其色红中略带橙黄,如熟透的橘子皮,鲜艳透明(如图);后者为外部原因使田黄成红色的田石,其成因有二:一是埋藏于土中的田石因农民烧草积肥无意中将其煨煅致红,二是人为将田黄置火中烧煅,致使石色转红。
(4) 黑色
黑色的田黄又称为“黑田石”(如图),有“纯黑田石”、“灰黑田石”和“黑皮田石”等。纯黑田石又称“墨田”,色浓如墨,在强光下略带赭色,质地近似坑头所出的牛角冻;灰黑田石指色灰黑,微泛黄意,或原色灰黑,或灰白、白色原矿久埋田中受泥土中炭质或有机物质浸染所致;黑皮田石是一种外表包裹黑色皮的田石,浓如纯漆,可全裹、或半裹,厚薄不均,色调变幻。此类田石界于黑田石与黄田石之间,若皮薄而疏者,则仍以里层的石质、色相归类。黑皮田石雕刻成品后,因保留石皮有限,商家通常称之为“乌鸦皮田石”。
2 . 田黄的形状
田黄原石均经过搬运、磨蚀作用,而成为自然卵形,一般无明显棱角,质地细腻、温润、手摸有滑感。
3 . 田黄的"皮"
大部分田黄都附有石皮,皮有厚薄之分,颜色各异,有黄、白、黑等色,大都为单层皮,少量有两层、三层皮。石皮的形成跟土壤环境、水、化学作用等因素关系密切,在黄土地里产出的田黄往往挂黄皮;白沙层挖掘的田黄多生白皮;而从黑泥田挖出的田黄就多挂黑皮及乌鸦皮(俗称“乌鸦皮田石”);已形成黄皮或白皮的田黄,若再次经洪水冲刷搬运沉淀于黑泥中,经若干年炭质或有机质的浸染,外表又会再生成黑皮,而形成了双层或三层皮。根据偏光镜下、扫描电镜和红光谱分析研究初步获得如下发展。红外光谱分析表明,田黄的皮与肌理的矿物成分完全相同,主要由迪开石组成;从扫描电镜下观察,皮及肌里结构不同,色皮中的迪开石是不规则板状紧密堆积在一起,结构紧密,而田黄肌里的迪开石在扫描镜下为发育较好的片状,局部可见六边形断面的自形到半自形的晶体。
4 . 田黄的“萝卜纹”
“萝卜纹”是田黄内部的纹理,大多密而不乱,排列有序。“萝卜纹”是原生的,即田黄形成之前在母矿剥离时就已具备,它是在母矿的成矿过程中形成的。拉曼光谱研究表明,白色萝卜纹除了有迪开石外,含有水铝石;黄色萝卜纹除了有迪开石外,含有微粒黄铁矿和赤铁矿;棕色萝卜纹除了有迪开石外,含有大量微粒的赤铁矿和其它杂质,成分复杂。凡田石中含砂团、多裂痕、色暗质粗者都列为“硬田石”,又称“粗田石”。
5 .田黄的“红格”
“红格 ”又称为“格纹”,亦叫“红筋”,是田黄中常见的或深或浅的一种红色脉络。其成因是带有裂隙的原生矿石,经外生作用,裂隙逐渐被铁离子染成脉络状所致。
6.田黄的产状
根据田黄产出位置的不同,将各种外力作用下如山洪、雨水冲荡或农民耕田等原因出露于地表、不需挖掘即可捡到的“田石”称为“搁溜田石”,福州方言称之“猴流田”;埋藏于溪旁水田中的田石被山洪冲荡而沉淀溪底的田石,寿山溪中偶有发现,因旧时在中坂溪管屋附近经常出现,故名“溪管田石”,又称“溪管独石”、“溪坂独石”;掘于寿山广应寺遗址的田黄,这种田黄通常已加工成品,原先被抚玩过,后又埋没土中,受土壤、水分侵蚀,日深月久,古貌盎然,称之为“寺坪田石”。
【版权声明】行行出状元平台欢迎各方(自)媒体、机构转载、引用我们原创内容,但要严格注明来源:;同时,我们倡导尊重与保护知识产权,如发现本站内容存在版权问题,烦请提供版权疑问、身份证明、版权证明、联系方式等发邮件至service@hhczy.com,我们将及时沟通与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