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英特尔的博弈:蚂蚁也能撼动大树
近年来,移动互联行业扩展很快,2011年对ARM芯片的需求高达40亿件。同期,传统PC市场对英特尔芯片的需求仅4亿件。因此,英特尔急于拓展移动市场,ARM也对英特尔把控的传统领域电脑芯片,尤其是服务器芯片市场跃跃欲试。
英特尔已推出针对移动市场的低能耗Medfield芯片,并和谷歌合作,确保此芯片和安卓系统有效整合。而且,英特尔已在开发下一代Medfield芯片。另外,为了进一步向移动市场拓展,英特尔收购了德国的无线通信企业Infineon Technology,并组建智能手机软件开发团队。
为应对英特尔的挑战,ARM也在考虑进入服务器芯片市场。随着云计算和社交网站和网络媒体的不断发展,相关企业需要越来越多的服务器,相应的数据中心能耗极大,ARM低耗、小巧、便宜的芯片极有吸引力,惠普已采用ARM芯片开发新一代服务器。而英特尔多年的竞争对手超威半导体也在考虑和ARM在这个领域进行合作。同时,ARM也计划进入个人电脑市场。
2011年,微软宣布新一代视窗系统将使用ARM芯片,以确保其PC和移动操作系统的一致性。一度强大无比的微软英特尔联盟开始出现解体的趋势。这种情况鼓励了ARM联盟中的芯片企业进入PC产业。Asus、Elitegroup和Pegatron等已推出了采用ARM芯片的笔记本电脑。惠普也有此打算。
虽然只有2000员工的ARM与员工10万、研发能力超群的英特尔根本不在同一量级,两者的竞争似乎颇有蚂蚁撼树之感,但实际上,和英特尔对抗的不只是ARM,而是围绕ARM的庞大企业联盟。其实,英特尔在移动市场面临巨大挑战。因为这场竞争的成败不只是芯片,还有软件开发商的配合。基于ARM芯片的软件开发商对英特尔芯片会持保留态度,而且它们并不希望被英特尔掌控,因此,它们要确信英特尔芯片如ARM芯片一样可与各类软件和谐整合才会考虑支持。这对英特尔来说,无疑需要很长时间。
另外,移动领域可谓军阀割据,并无统一的标准平台,需要芯片制造商提供多元化的产品结构。英特尔在应对这种复杂情况时也会捉襟见肘。更重要的是,移动终端制造商也不愿像PC厂商一样,被英特尔芯片绑死而艰难生存。ARM芯片则给予它们最大的自由度和灵活性,可以随时按需求改换芯片生产商。另外,ARM多年来和这些企业建立了广泛和深厚的关系,共生共荣。这成为英特尔进入此领域的最大障碍。
ARM和英特尔之间最关键的战役,还不是打入对方各自现有的市场,而是争夺一个极具潜力的新领域,即植入芯片市场。这种芯片用于各类家用电器和商用机器,如数字电视、游戏机、电冰箱、洗衣机,甚至机器人等。该市场虽然尚处初期阶段,但发展很快,潜力巨大。据思科估计,到2015年,全球智能用具和机器将达150亿台,而且不会像移动终端那样受限于全球人口总数,还会持续增长。
目前,日本的Renesas电子公司和ARM在这个领域已有建树。2011年,80亿件ARM芯片中有一半用于家用电器及其他设备;植入式芯片也给英特尔带来15亿美元收入,且预计在未来三年有25%的年均增长率。为在此领域称雄,英特尔于2009年收购了Wind River(一家专门为植入式芯片提供软件的企业),并与汽车制造商、数字广告牌生产商和其他硬件生产商合作。
综合来看,在移动市场和植入式芯片领域,ARM有很大胜算。原因很简单,ARM和英特尔之间的较量,不但是芯片技术的竞争,还是商业模式的对抗。当今各行业的技术和市场都变化极快,而且情况越来越复杂。ARM灵活开放的商业模式与这两大行业的特点更为契合,这是英特尔难以匹敌的。另外,ARM的这种协作型商业模式也让它的企业联盟能够快速应对市场需求,更有综合优势。
历史开了个玩笑。其实今天的英特尔完全不需要面对ARM称雄的窘境。当初爱康电脑在设计下一代芯片时,曾想采用英特尔的技术,但遭到断然拒绝。无奈之下,爱康只有自力更生,设计出低耗芯片。正是这个芯片让今天的英特尔寝食难安。如果当年英特尔向爱康提供了芯片技术,可能就没有今天咄咄逼人的ARM和它另类商业模式的崛起。
可见,英特尔奉行的是过时的商业模式,因其封闭所以相对僵化。而ARM代表的协作模式更符合21世纪的产业特点,因为开放而更加灵活,对市场的反应更敏锐,产品更符合用户需求,而且更容易扩展到更广泛的产品类别。这些都昭示了ARM协作型商业模式的强大生命力。
但事物总有两面性。尽管另类商业模式推动ARM飞速成长,但也框定了其成长的天花板—ARM只能是一个中型企业,无法继续长大。ARM每个芯片只收取5美分版税,2011年收入5亿美元,而英特尔同期的收入却高达540亿美元。此外,英特尔的成功完全取决于自身,而ARM其实就是一个研发机构,高度依赖众多合作伙伴,其持续成长取决于它们能否大规模地生产出最终产品。同时,由于对合作伙伴并无如英特尔一样的约束和控制力,这也给ARM的发展带来不确定性。
和英特尔的博弈:蚂蚁也能撼动大树
近年来,移动互联行业扩展很快,2011年对ARM芯片的需求高达40亿件。同期,传统PC市场对英特尔芯片的需求仅4亿件。因此,英特尔急于拓展移动市场,ARM也对英特尔把控的传统领域电脑芯片,尤其是服务器芯片市场跃跃欲试。
英特尔已推出针对移动市场的低能耗Medfield芯片,并和谷歌合作,确保此芯片和安卓系统有效整合。而且,英特尔已在开发下一代Medfield芯片。另外,为了进一步向移动市场拓展,英特尔收购了德国的无线通信企业Infineon Technology,并组建智能手机软件开发团队。
为应对英特尔的挑战,ARM也在考虑进入服务器芯片市场。随着云计算和社交网站和网络媒体的不断发展,相关企业需要越来越多的服务器,相应的数据中心能耗极大,ARM低耗、小巧、便宜的芯片极有吸引力,惠普已采用ARM芯片开发新一代服务器。而英特尔多年的竞争对手超威半导体也在考虑和ARM在这个领域进行合作。同时,ARM也计划进入个人电脑市场。
2011年,微软宣布新一代视窗系统将使用ARM芯片,以确保其PC和移动操作系统的一致性。一度强大无比的微软英特尔联盟开始出现解体的趋势。这种情况鼓励了ARM联盟中的芯片企业进入PC产业。Asus、Elitegroup和Pegatron等已推出了采用ARM芯片的笔记本电脑。惠普也有此打算。
虽然只有2000员工的ARM与员工10万、研发能力超群的英特尔根本不在同一量级,两者的竞争似乎颇有蚂蚁撼树之感,但实际上,和英特尔对抗的不只是ARM,而是围绕ARM的庞大企业联盟。其实,英特尔在移动市场面临巨大挑战。因为这场竞争的成败不只是芯片,还有软件开发商的配合。基于ARM芯片的软件开发商对英特尔芯片会持保留态度,而且它们并不希望被英特尔掌控,因此,它们要确信英特尔芯片如ARM芯片一样可与各类软件和谐整合才会考虑支持。这对英特尔来说,无疑需要很长时间。
另外,移动领域可谓军阀割据,并无统一的标准平台,需要芯片制造商提供多元化的产品结构。英特尔在应对这种复杂情况时也会捉襟见肘。更重要的是,移动终端制造商也不愿像PC厂商一样,被英特尔芯片绑死而艰难生存。ARM芯片则给予它们最大的自由度和灵活性,可以随时按需求改换芯片生产商。另外,ARM多年来和这些企业建立了广泛和深厚的关系,共生共荣。这成为英特尔进入此领域的最大障碍。
ARM和英特尔之间最关键的战役,还不是打入对方各自现有的市场,而是争夺一个极具潜力的新领域,即植入芯片市场。这种芯片用于各类家用电器和商用机器,如数字电视、游戏机、电冰箱、洗衣机,甚至机器人等。该市场虽然尚处初期阶段,但发展很快,潜力巨大。据思科估计,到2015年,全球智能用具和机器将达150亿台,而且不会像移动终端那样受限于全球人口总数,还会持续增长。
目前,日本的Renesas电子公司和ARM在这个领域已有建树。2011年,80亿件ARM芯片中有一半用于家用电器及其他设备;植入式芯片也给英特尔带来15亿美元收入,且预计在未来三年有25%的年均增长率。为在此领域称雄,英特尔于2009年收购了Wind River(一家专门为植入式芯片提供软件的企业),并与汽车制造商、数字广告牌生产商和其他硬件生产商合作。
综合来看,在移动市场和植入式芯片领域,ARM有很大胜算。原因很简单,ARM和英特尔之间的较量,不但是芯片技术的竞争,还是商业模式的对抗。当今各行业的技术和市场都变化极快,而且情况越来越复杂。ARM灵活开放的商业模式与这两大行业的特点更为契合,这是英特尔难以匹敌的。另外,ARM的这种协作型商业模式也让它的企业联盟能够快速应对市场需求,更有综合优势。
历史开了个玩笑。其实今天的英特尔完全不需要面对ARM称雄的窘境。当初爱康电脑在设计下一代芯片时,曾想采用英特尔的技术,但遭到断然拒绝。无奈之下,爱康只有自力更生,设计出低耗芯片。正是这个芯片让今天的英特尔寝食难安。如果当年英特尔向爱康提供了芯片技术,可能就没有今天咄咄逼人的ARM和它另类商业模式的崛起。
【版权声明】行行出状元平台欢迎各方(自)媒体、机构转载、引用我们原创内容,但要严格注明来源:;同时,我们倡导尊重与保护知识产权,如发现本站内容存在版权问题,烦请提供版权疑问、身份证明、版权证明、联系方式等发邮件至service@hhczy.com,我们将及时沟通与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