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6”,已经成为一个热词。自从58同城被爆出要求全员工实行996工作制,不论是58同城还是996都处在风口浪尖,甚至很多企业都被扒出都要求员工实行996工作制。“996”,顾名思义,上班的时间从早上9点一直到晚上9点,一周上6天班,一周总共上72小时,而且没有加班费,这种工作制已经成为互联网企业中的“潜规则”。
深陷舆论漩涡的引线
本月初,有消息爆料58同城正在实行全员“996”,没有任何的补贴和加班费,引起其员工的愤怒反对。但是该通知并没有正式文件下达,只是口头传达,58员工想维权或是证实该传言的真实性有一定的难度。然而俗话说的好:无风不起浪。
58同城也对该传闻进行回应称,每年的9、10月都是平台业务流量的高峰阶段,为了应对这种业务高峰阶段,每年的9、10月份都会有常规性的动员,与员工所称的强制性不同,58方面表示996并非强制。
加班已成互联网“潜规则”
事实上,“996”并非是58的首创,此前已经有很多互联网公司实行该工作制度。在互联网行业,“996”甚至是“10、10、6”已成家常便饭,而遇上新项目上线、系统更新等状况,几乎全泡在公司,公司就是“家”。如百度、阿里巴巴、腾讯、京东、360、小米、滴滴等大型互联网公司“经常加班”已成常事。
目前许多互联网公司都实行“弹性工作制”。所谓弹性工作制,是指在固定的工作时间长度的前提下,员工可以自主地选择工作的具体时间安排,以代替统一固定的上下班时间制度,一般互联网公司要求上够9小时即可。看似人性化的工作制度,但是背后隐藏的是变相加班。
互联网行业工资高待遇好,是很多人的共识,但是他们的高工资实际上是加班加出来的,很多公司加班是没有加班费的,而且公司的某些“福利”是鼓励变相加班,如:将免费晚餐的时间安排到7点,这就在无形中推迟了晚餐时间、延长了下午的工作时间。
邯郸学步,只有形没有髓
“加班”并非在中国才常见,世界上一些知名的互联网企业就深谙其道,电商巨头亚马逊便是代表之一。这些公司不仅提供极具竞争力的高额酬薪,他们的福利也好到令人羡慕。但是在这些高新福利的背后是近乎苛刻的考核任务和选人标准。
有趣的是,在这种看似矛盾的管理哲学之下,员工们的创新潜能却被调动起来,企业也开发出一代又一代划时代的产品。由此形成了一个良性循环:企业通过创新性、颠覆性的产品开拓了市场,攫取了超高的利润,然后再把资金投入到新产品研发和员工待遇改善方面,吸引更多高素质的人才加入,带来下一轮产品技术升级。
反观国内的大多数互联网企业,很难真正拿出创新产品,大家都挤在一个已经饱和的成熟市场中艰难的玩着“零和游戏”。这些互联网企业赚取的微薄利润连研发新产品都不够,怎么能够,怎么可能,会用来改善员工待遇。为了保持竞争力,企业只好跟员工“死磕”,逼员工加班。这也形成了一个循环,只不过是死循环:员工在恶劣的工作条件下,整天疲于奔命,连睡眠质量都保证不了,何谈创新?而公司创新乏力,就不得不继续在“红海”竞争中愈陷愈深,勉强度日。从另一个角度来看,这种加班制度不是企业自断前路的一种做法吗?
加班文化应变成良性发展
“加班文化”在我国其实很普遍,几乎每个公司的领导都喜欢工作拼命、视加班为家常便饭的员工,并会把这样的员工当作优秀雇员的典范加以褒奖和宣传。这当然无可厚非,但如果企业管理者动用各种手段逼迫员工成为“工作狂人”,就有点不正常了。
人非机器,需要有工作之外的家庭生活、娱乐休闲,这是员工的合法权益。而满足员工的这种权利,既是一个企业应尽的社会责任和人性化的体现,也是企业保持活力,实现良性发展的前提。
而公司是否逼员工加班,其实是一个如何看待创新,如何看待员工在创新活动中扮演什么角色的问题。包括互联网企业在内的所有公司,出路都在创新,要想谋求长远发展,必须通过创新,游出那片“红海”,杀出一片属于自己的“蓝海”。
在强大的工作压力下,互联网员工的生存状态堪忧。尤其是互联网公司员工存在严重睡眠问题,存在不良睡眠行为习惯,最终的结果反映到工作和生活当中,工作效率低下,生活质量不好;加之员工猝死的事件近年来也是越来越多。善待员工,给予他们最起码的人性关怀,不仅可以让企业摆脱道德谴责的舆论压力,也将为创新创造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
【相关阅读】
【版权声明】行行出状元平台欢迎各方(自)媒体、机构转载、引用我们原创内容,但要严格注明来源:;同时,我们倡导尊重与保护知识产权,如发现本站内容存在版权问题,烦请提供版权疑问、身份证明、版权证明、联系方式等发邮件至service@hhczy.com,我们将及时沟通与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