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宋元时期的白瓷和青白瓷,主要见于长沙宋墓和耒阳、衡东、益阳等青白瓷窑址;还有一部分系长沙、常德、涟源等地出土后的收集品。
上述白瓷,早期产品有些类似定瓷,宋代青白瓷类似景德镇湖田窑和南丰白舍窑产品。宋元之际受德化窑的影响较大,而且具有较多的地方特色。
1、长沙宋墓出土的白瓷和青白瓷
建国以来,在长沙近郊出土的宋墓近300座,出土白瓷、青白瓷170余件。可分为前后两期。前期墓相当北宋前期,后期相当北宋后期至蒲宋。
长沙宋代前期墓——相当北宋前期。出土白瓷,有碗、碟、壶、盒、盂、吐盂六种。以自瓷为主,有些白釉泛水青色,或白釉微黄,一般为素胎,仅少数盒类刻饰莲花,而未见“竹丝刷纹”(“篦划纹”)。
碗类,可分为圆口和花口两大类,皆圈足,其中三分之二为圆口,三分之一为葵花口型碗。圆口碗可分为大敞口凸唇式、尖唇侈口斜腹式,该式碗的碗心残留支钉痕“11—16枚不等”,还有尖唇大口微敛的小圈足碗。葵花口碗可分为敞日外卷沿式、尖唇直口收腹式。
碟类,可分为圆口、葵花口、莲花口和梅花口4种。圆口碟敝口外凸唇,碟心圆收,小圈足。葵花日碟可分为尖唇不卷沿坦口式、尖唇外卷沿圈足外撇式、大口外凸唇式、尖敞口外折唇式,该式碟碟心残留支钉痕10枚。莲花碟为四出莲花形敞口。梅花碟有五出梅花形侈口卧足式和五出梅花侈口平底碟两种。
盒类,有圆形、品字状三联形、花形和委角亚字形盒四种。圆形盒有凸平顶束腰圈足式、凸面顶扁腹平底式和瓜蒂纽扁圆腹螺纹平底式。品字形盒为三个扁圆形小盒联在一起,器盖已失,收集品中发现有兰联枇杷形盒与此相似。花形盒器盖作覆莲状,器身作束腰圈足式,另一种为五出葵花形,器腹磬折下收,圆形小圈足,底心印阴文“官”字。亚字形盒器底印阳文“张”字。出自填土中,当属五代遗物。
吐盂,上折唇大喇叭口。细束腰,小扁圆腹,圈足露胎,釉色洁白。
以上白瓷中,有些花口型碗碟的造型具有仿金银器的风格,瓷器虽出自北宋墓,其上限年代则可早至五代。
宋代后期——相当北宋后期至南宋。白瓷泛青,或呈透明的水绿色,器型有碗、碟、瓶、盒、缸、洗、器盖等。
碗类全部为圆口形。除1956年长、子M82出土一件平底碗外,其余都是圈足。可分为敞口凸唇式,侈口尖唇式,外壁刻浮雕式莲瓣纹,状如盛开的莲花;尖唇直口扁腹小平底式,器底特别厚,显得非常稳重;尖唇敞口直腹式,圈足较扁;尖唇大口弧腹薄胎碗,已残。内壁采用一边深一边浅的“半刀泥”刀法刻云水纹,兼用“竹篦划纹”装饰,施晶莹碧透的玻璃质釉。
碟类,为圆日形。有敞口凸唇平底式和敞口外卷唇圈足式。
瓶,小喇叭口,竹节状细长颈,扁圆腹,圈足。
盒类,全部呈圆形,器底有平底、卧足和圈足三种。平底盒中有附有三个小碟的菊花印纹式(1957年,长、桐、兵M4出土),施玻璃质水绿色青白釉,其造型与福建连江宋墓出土的荷花瓷盒很相似。这类盒也见于德化窑。此外,还出土石榴形盒和状如德化碗坪仑窑出土的盖碗式粉盒。该式盒器盖作荷叶状,状如屋顶覆盖,器腹扁圆,印莲花纹,施青白釉。出土时盛有白粉。卧足盒器盖与器身通体饰莲花。圈足盒作平底微状,盖面折平,周边印凸轮纹,中间印浮雕牡丹图形,施天青色青白釉。采集品中也有印莲花和水草纹的。高圈足盒,盖扁平,直腹,高圈足外撇,施青白釉,盖面饰铁锈小斑点。
笔洗,作竹节状直简形,下设蹄形三矮足,施青白釉。
器盖,状如荷叶,瓜蒂形小纽,表面刻划竹篦纹荷叶。有圈足状盖口,施青白釉。
以上青白瓷中,竹篦刻划云水纹瓷碗伴出银质“淳化通宝”,此钱不是通用货币,制造和使用的相对年代大致在北宋太宗赵炅“淳化”年间(990-994年)不久。
带碟印花盒与盖碗式粉盒伴出铜质币“建炎通宝”,推知其下限年代不会晚于南宋高宗赵构建炎年间(1127-1130年)。
笔洗出自王超纪年墓。墓主人死于乾道六年(1170年),其下限年代不会晚于南宋孝宗赵容乾道年间(1165-1173年)。
2、元代瓷窑中出土的青白瓷
湖南虽然出土了不少宋代白瓷和青白瓷,但至今未发现北宋烧制白瓷和青白瓷的瓷窑遗址,而耒阳、衡东、益阳发现的青白窑遗址,其上限年代似可早至南宋,但典型品种少见,而绝大部分为元代制品。因而姑且列为元代瓷窑,今举例说明:
耒阳磨形窑——主要烧芒口青白瓷。胎色细白,釉质细润泛水绿色,一般不开片,少数微开细片。产品有碗、碟、盘、盅、高足杯、壶、瓶、灯、香炉等。
碗类,有尖唇外卷芒口,矮圈足式,尖唇不卷沿深腹,小圈足式,器底中心较厚或作乳突状,外壁印莲花或加饰一圈回字纹。
盘类,为芒口外敞,浅腹斜收,矮圈足较大,往往底心较厚而突起,腹壁印莲瓣纹,兼回字纹,盘心印花卉,以莲花、菊花为主。
盅类,为尖唇敞直口,小圆饼底式,腹壁饰莲瓣纹,或尖唇敞口收腹小圈足式。
高足杯有敛口扁圆腹式和芒口外卷唇式,高足底心内凹,高矮不等。
壶、瓶、炉类残存兽面纽和鱼尾状器足。
衡东麻圆窑——以烧制芒口瓷为主。产品有碗、杯、碟、盘、瓶、罐等。胎质细白或灰白,白釉泛青。
碗类,有芒口外敞斜腹矮圈足式,内壁印花卉。尖唇微卷小圈足式,外壁印回字纹一圈,下腹印仰莲纹,大口不卷唇,深腹圆收,小圈足式。芒口外敞圆饼式等。
盘类,有敞口卷沿斜腹矮圈足式,口微敛,浅腹圆收大圈足式。
高足杯,圆唇外卷,弧腹实心喇叭状高足。
盅,圆唇微敛,收腹,小圈饼底式,外壁印莲瓣纹。
残器中还发现兽面纽瓶,喇叭口壶残片和“延祐四年”刻文窑具。“延祐”为元仁宗爱育梁拔力八达年号,“四年”即公元1317年。
此外。衡东小初乡谭家桥窑,也烧制芒口青白瓷。碗类有尖唇敞口浅腹大圈足式,圆心有涩圈。
盘类,有芒口外折唇浅腹圈足式,器底乳突,盘心有环形涩圈。器底露胎式或施满釉。
盅类,尖唇外侈,圆饼底微凹,器心作圆饼状露胎,垫沙。
残片中发现“延祐”(1314-1320年)纪年刻文。时代已接近元代后期。
益阳羊舞岭窑——以烧制青白瓷芒口器为主,兼烧黑瓷和青花
青白瓷胎质细白,少数微黑,也有在胎壁上压印莲花和其他花草的。胎壁较薄,釉色玉白微灰,或作水绿色。
碗类,有尖唇芒口不卷沿深腹小圈足式,底心作“乳突”状,十分明显。尖唇外卷沿芒口小圈饼底式。多施满釉。
盘类,为芒口,唇沿方折,薄胎,矮圈足,盘心印盛开的莲花。
此外还伴出一些釉色界于白瓷与青色之间的过渡色瓷器。器型以碗、碟、高足杯为主。胎壁很薄,皆芒口。釉色自中虾灰,白釉玉黄、胎壁印莲花。上述器型制作和装烧方法与屈斗宫窑比较近似。
3、湖南省博物馆其他藏品
除了长沙宋墓中出土的白瓷和青白瓷外,湖南省博物馆还收集了不少白瓷和青白瓷器。它分别来自长沙近郊、涟源和常德等地。
宋代——白瓷中有三联枇把形盒、双联鸭形盒、束腰形盒。青白瓷中有刻划花“斗笠式”碗、六出葵花卷唇薄胎高足碗。荷叶盖扁腹凹底梅花坛。矮直领丰肩凸轮纹小平底坛、莲花印纹器盖、深腹卷草印纹凹底坛。印花盒,以平顶扁腹圆形盒为主,也有少量七边形盒和花形盒。装饰图形多变,有各种形态的荷叶莲花、梅花、木槿和水草纹。高足杯中有圆口重瓣印纹莲花式(涟源出土)和八边形人物莲花式,外壁上部印人物,下腹印如意状仰莲纹,杯心印盛开的莲花,四周饰旋转状联珠纹。高足灯,灯托为外折沿,作碗口状,外壁饰仰莲纹,灯座饰直条纹。
元代——青白瓷有1956年常德出土的尖唇侈口折腹缠枝花朵圈足碗、尖唇浅腹缠枝花朵“铜锣”式碗。此外,湘博还藏有芒口卷沿高足碗和葫芦形壶等。
以上斗笠式碗、折腹碗和铜锣式碗均见于德化窑产品,印纹盒也习见于德化窑制品,其印花题材大致相同。而形态各异。
德化窑产品,以元代屈斗宫窑青白瓷最有特色。为了适应外销市场的需要,产品式样和装饰逐渐规范化,并大量采用模印和覆烧技术,以提高产量。图形题材内容虽然继承了宋以来定瓷、景德镇瓷传统的花卉和锦缎式纹样。但线条纤细,凸起若游丝状,则是德化窑所独具的风格。为适应东南亚一带佛教徒的需要而烧制的“军持”与“净瓶”,其造型式样也很有特色。
湖南宋代白瓷和青白瓷形态多样,产品来源不一。由于到目前为止一直未发现北宋白瓷或青白瓷窑,南宋自瓷也无明显迹象,因而宋窑有待进一步调查。
至于元代,青白瓷窑有如雨后春笋般地在湖南南部和中部地区突然兴起,据初步调查:耒阳磨形乡和太平乡一带的瓦子塘、虾塘、青皮、瓦子窝、老背山、栾岭、窑门前、南塘、凤形山等;衡东小初乡的麻圆岭、谭家桥、油麻乡的集富村和大桥乡的北斗岭,以及益阳羊舞岭乡的早禾村一带到处发现青白瓷遗址,其产品、造型、装饰和装烧方法也与德化窑产品相似。但上述青白瓷却在湖南元墓中几乎不见出土,如此众多的青白瓷窑,它们的产品到哪里去了?根据当时历史背景分析,很有可能加入了德化窑之类的外销瓷行列,而远销到东南亚各地。
目前湖南元代青白窑仅仅停留在初步调查阶段,因而其产品内涵、装饰特点和确切的上下年代,均有待今后进一步深入调查,重点发掘。
【版权声明】行行出状元平台欢迎各方(自)媒体、机构转载、引用我们原创内容,但要严格注明来源:;同时,我们倡导尊重与保护知识产权,如发现本站内容存在版权问题,烦请提供版权疑问、身份证明、版权证明、联系方式等发邮件至service@hhczy.com,我们将及时沟通与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