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一过,三班镇泗滨村老林农颜阿明就来到镇上一家生产茶具的瓷厂上班。老颜说,他们家的几十亩林地,早在2005年便和村里的其他农户一起流转租赁给了祥盛工艺有限公司,由祥盛公司经营,租期38年。
“林地流转给公司经营,我们很放心,因为他们有发展思路,有专业管理经验,林地流转后,我们一心一意在瓷厂上班,每年还能有分红收益。如果还是放在自己手中,这边上班,那边自然顾不上林子,没几年就要荒废喽!”颜阿明说。
林农进厂,林改有了新期待
在德化,像颜阿明这样的农民不在少数。近年来,他们不再局限于在田间林地劳作,而是“洗脚进城”,走进工厂,打工就业,老家的林地流转给公司经营。
德化是我省重点林区县之一,有1个国有林场、5个县办林场(公司),现有林业用地270.4万亩,林木蓄积量1309万立方米,森林覆盖率达77.7%,森林资源丰富。
随着“大城关”战略的持续实施,德化县部分农村出现“空心化”现象,大量森林资源一度闲置、失管。为盘活农村森林资源,德化县先行先试,创新举措,推进森林资源流转,促进林业产业化。截至目前,已流转森林资源35.84万亩,其中,2012年以来新流转8.52万亩。
德化县委书记吴深生说,改革开放以来,坚持实施工业立县和“大城关”发展战略,德化闯出了一条以工业为主导的县域经济发展路子。随着“大城关”战略的深入实施,以劳动密集型为主要特点的陶瓷业迅猛发展,大量劳动力进城务工,农村人口向城镇转移。这种大规模的人口转移,引发了农村人口结构性变化,同时,村级集体林的经营管理模式逐渐暴露出弊端。在这一新背景下,让进城的林农从林山上解放出来,通过林地流转,不仅可以使他们安心在工厂上班,也可促进林业规模化经营,林场、林企向产权明晰、管理专业、技术先进的现代农业模式迈进。
德化县林业局局长连硕卿说:“长期以来,在集体林区,德化对大部分森林实行村级统一管理、统一经营,存在产权不明晰、经营机制不灵活等问题,林农无法从集体林的经营管理中得到实惠,挫伤了群众发展林业经济的积极性。为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适应人口加快流动、农民加快转型为市民的时代特征,必须进一步深化林权制度改革。”
多样流转,综合效益提升了
走在祥盛工艺有限公司在德化三班镇的原料林基地里,只见林木郁郁葱葱。“我们通过‘党支部+公司+基地+农户’的形式,建立了1万多亩原料林基地,木材蓄积量达6万立方米,成为德化首家省级林业龙头企业。”祥盛公司总经理颜正聪说。
2003年,德化开始实施林权改革。林改激发了社会各界投资林业的积极性,颜正聪正是那时候开始通过承包、租赁、股份合作等方式开展森林资源流转,目前他的原料林基地分布于三班、上涌等10多个乡镇。
“这几年,森林资源流转加速,我们也在积极探索,让流转形式多样化。”连硕卿说。目前,德化主要采取了有偿转让、合作经营、承包经营、委托经营等4种流转模式。
随着越来越多的社会力量和资金投向林业,森林经营取得了良好的成效。林业投资主体由单一向多元化转变,打破了由国有、集体林业垄断的局面,广泛吸纳社会资金,突破长期以来投入不足的林业发展瓶颈。同时,促进适度规模经营,林业发展向集约化、规模化经营方向发展,并通过流转,发展林、果、竹、茶和林下种养等非木质利用产业,调优产业结构,促进林业产业由第一产业向二、三产业并进的方向发展。
近三年来,全县林业年均吸纳社会投资8000万元以上,累计培育林下金线莲、铁皮石斛、黄花远志等名贵中药材种植基地4000亩,建立红豆杉、香樟等珍贵树种基地和桂花、茶花等种苗花卉基地6000亩,发展林下养殖100万羽(只、头)、林下蜜蜂放养5000箱,开发森林人家、竹林观海、森林水业漂流等森林旅游景区(服务点)11处,培育出冠林、龙津、祥盛、祥意、集源、龙盛、双全、康乐金兰等一批林业新兴企业。
在雷峰镇蕉溪村,沿着一条羊肠小道向山坡步行300多米,记者看到一袋袋铁皮石斛种在松树的树木上,树底下种着黄花远志,几个农民正在为铁皮石斛喷水。养生源铁皮石斛专业合作社技术顾问李江山说,这是县里大力推广的一种林下经济模式,利用当地丰富的森林资源和林荫优势,把铁皮石斛种在树上,进行高效立体种植。李江山算了一笔账:一亩林地可以种2000株铁皮石斛,每株平均5克,每公斤铁皮石斛卖1000元,一亩可收成1万元;如果把这亩林地的树木砍掉,木材顶多卖2000元。
“林业与林下经济同步发展,相得益彰,农民怎么舍得把树木轻易砍掉卖?”李江山说。
政府扶持,农民林场都受惠
“对森林资源只有实现集约化、规模化经营,企业才能长效发展,而且县里对我们也有多方面的扶持。”颜正聪说,那些森林资源就是“绿色银行”。
目前,德化全县经营规模1000亩以上的股份林场、个私林场、专业合作社等达193家,500亩以上的394家。近期,德化还出台了《关于加快转变林业经营模式做大做强林业产业推进统筹城乡发展的实施意见》,3年内全县新流转森林资源将达15万亩以上,10年内基本建成全县新型森林资源经营管理和利用体系。
据了解,德化将从指标、资金、税收、信贷等方面加大对各类林业公司、林场的扶持力度。其中,从2013年起至2015年,每年统筹资金300万元作为加快转变林业经营模式扶持基金,发展壮大林业产业。
最近,德化县还出台了一项引人瞩目的政策,对村组将商品林地使用权和林木所有权、使用权有偿转让到县办林场的,给予进城农民工限价房购买指标。目前,桂阳乡洪田村、水口镇湖坂村、龙门滩镇硕儒村等3个试点村已着手测算换购的套数和面积,农民流转林地达一定面积的,可获得在城关购买限价房的指标,试点村农民对此充满期待,积极性很高。
县委书记吴深生说:“这项创新举措,将解决林农承包林的出路、林业龙头企业做大做强、进城林农在城市安居等问题,我们将稳妥推进,让各方实现共赢。”
德化是千年古瓷都,与湖南醴陵、江西景德镇齐名。德化又是重要林区、晋江上游的生态屏障。瓷和林,犹如德化之鱼和熊掌,在很长的时期里,德化人为了发展陶瓷业,就得砍树伐林来烧瓷;为了保护森林,就得限制陶瓷产业规模,这种鱼与熊掌不能兼得的矛盾,曾经让德化人深感困惑。
后来,德化通过发展水电,让电能和油气代替木头燃料,解决了林业与瓷业发展的矛盾,千年古瓷都在郁郁葱葱的森林之城中获得复兴。
但当陶瓷产业冲过百亿大关后,陶瓷企业出现缺工现象,制约了这一产业实现新的跨越;逾10万农民源源不断地从乡村被招进陶瓷厂,转型为现代产业工人,使得乡村劳力流失,农村出现“空心化”,林山因为缺乏有效管理,出现新的问题。
瓷与林、城和乡的发展,面临的新矛盾,如何破解?
作为我省统筹城乡发展的唯一试点县、全省唯一的森林分类经营试点县,德化找到解决矛盾的钥匙——深化林改,破解瓷都与林业发展的矛盾,撬动城乡协调发展。
德化县委书记吴深生认为,新时期瓷与林的矛盾,本质上是城乡发展的矛盾。“农民留在山村管林护林,城里瓷厂就缺工;农民大量进城到陶瓷厂上班,乡村山林就容易失管。要解决这个矛盾,只能用统筹的办法,从深化林改入手,从山区县的实际出发,创新举措,推进森林资源流转,让林地使用权、林木所有权、使用权向龙头企业、大户相对集中,达到既盘活农村森林资源、保护生态屏障,又促进林业产业化、林下种养、森林旅游开发等产业发展,同时,解放单家独户小规模经营的林农,使他们脱身出来,没有后顾之忧地进入第二产业。”吴深生说。
事实证明,林改这把金钥匙,带来的是双赢甚至多赢。
首先,林改转变了德化县实行多年的单家独户管理经营林业的模式,通过流转,林企林场做大做强了,林业产业管理更加规范、专业,经营模式趋向现代化,为生态环境、森林资源的保护与可持续发展,创造了新机遇。
其次,解放了林农,让他们放心进城进厂上班,实现逾10万农民的历史性转型,他们成为新市民、产业发展新的生力军。
第三,有助于城乡统筹。德化被确定为我省统筹城乡发展试点县,并取得良好的成效,离不开林改创造的条件。
德化林改,不仅促进林与瓷“比翼齐飞”,更推动了城乡统筹发展,这把金钥匙既是实事求是的结果,闪烁着解放思想的光芒,体现了科学发展的理念,值得借鉴。
【版权声明】行行出状元平台欢迎各方(自)媒体、机构转载、引用我们原创内容,但要严格注明来源:;同时,我们倡导尊重与保护知识产权,如发现本站内容存在版权问题,烦请提供版权疑问、身份证明、版权证明、联系方式等发邮件至service@hhczy.com,我们将及时沟通与处理。